“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4月25日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直冲云霄。
太空逐梦的背后,离不开精细、周到的后勤服务。航天员们每天吃饭所用的餐盒,就是由浙江祥珑食品容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
这家来自中国模具之乡黄岩的公司是“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立于2014年,目前有员工100多人。2016年,公司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及浙江省科技型企业认定,高阻隔包装被北京航天员中心指定为航天食品包装研发定点单位。
接到把餐盒“送上天”的订单时,公司董事长陈华卿既兴奋又忐忑。“航天级”餐具在透氧率、密封性、耐压强度、爆破强度等方面的要求,比普通消费品苛刻许多。
“航天员的食量是按克计算的,每一天的营养配方都有很高的要求,对餐盒的计容、餐食的质保等都有相应的要求,同时还要经受住航天发射中物理的震动,所以研发其实比我们想象中要难得多。”陈华卿说。
“太空餐盒”采用多层共注技术,由热封层、阻隔层等5层组合而成,不仅具备了极佳的抗压性能,还可在不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延长食品储存时间。对当时处于初创时期的祥珑科技来说,这意味着要将曾经单一材料注塑的生产模式推倒重来。为了匹配“航天级”的需求,陈华卿带领团队展开了持续的技术攻关,经常在办公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
冲水泡面,这个平时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举动,在太空中是高难度的动作,让处于失重状态的热水“乖乖地”进入容器是最大的难题。陈华卿自豪地说,他们开发的可注水餐盒,让航天员在太空吃泡面成为现实:“我们在一个盒子的侧面做一个单向的进水孔,这个进水孔可以保证只让空气出来,水出不来。”
经过不断的技术攻关和产品升级,高阻隔物理保鲜技术终于“飞上天”。从神舟十二号开始,祥珑科技就为航天员每天的饮食“保驾护航”。然而要在国内大的消费市场实现“落地”,摆在祥珑面前的并非坦途。
目前,高阻隔物理保鲜包装占食品包装行业的市场份额仅为约0.3%,还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亟待开发。居高不下的生产和渠道成本,成了必须逾越的高山。以一个常规的高阻隔物理保鲜的食品包装为例,单个成本在2.5元左右,而一个普通玻璃瓶的成本仅为1元。当中的差价,对于食品生产企业,以及上游的包装制造业企业来讲,意味着巨大的额外成本。如果产品进入市场,这些成本将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产品也就失去了价格竞争力。
陈华卿说,他们的市场竞争策略之一是培养消费者差异化的消费习惯,从而倒逼生产厂家对食品包装进行升级,“我们认为核心不是成本的问题,还是消费者认知的问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让大家吃得更健康一定是更好的。”
作为包材提供商,中小型企业在与大品牌商合作时,话语权十分有限,只能往产业链上游突破。陈华卿说,公司通过与电商平台签约,与品牌方统一批量合作,从而指定包装形制,快速打开市场。如今,祥珑科技拥有多项完全自主的技术知识产权,获外观专利3项,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0多项,已经与娃哈哈、贝因美、农夫集团、伊利、光明等国内外多个知名品牌达成了合作关系。
陈华卿说,“飞上天”的浙产餐盒,未来的目标是市场里的“星辰大海”,“我们希望营收能突破到5亿元,未来,在国内市场使用这种保鲜技术的食品占比能达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