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圆密了,内外一真空。”说到箍桶,相信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即用各种材质的箍将做桶的木板一块接一块衔在一起。20世纪七八十年代,箍桶这一老行当曾经风靡一时。
脚汤桶、担桶、水桶……在箍桶师傅的一刨一凿下,做好的木桶结实耐用,一般用上几十年也不易损坏。
1
“箍木桶哎、箍木盆哎……”20世纪时,院桥老街上不时就会听见箍桶匠招揽生意的吆喝声,声音洪亮悠长,与各种叫卖声相互交织着,给彼时繁华喧闹的老街增添了几分盎然生机。
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对于箍桶大都不会感到陌生,当时,箍桶是十分兴旺的产业之一,家家户户的生活都离不开圆木器具。故而不少箍桶店前,经常站着为女儿挑选嫁妆的父母,脚汤桶、扁桶、倒甩桶等等,十里红妆往往从这里开始,家里有姑娘要出嫁的,都要让箍桶匠打好陪嫁的“五圆件”,到后来发展成“六圆件、八圆件、十圆件”。正因需求旺盛,箍桶店内往往也有帮手和徒弟。
一些嫁女儿的人家,为了保证桶的质量还会将知名度高的箍桶师傅请回家来做,还会以酒菜招待。遇到嘴甜的箍桶师傅,如果能再说上几句讨喜的话,连工钱也会高些。曾经还有批以修理为主的箍桶匠常年穿梭在黄城的大街小巷中,挑着担子吆喝,为人换桶箍、换桶板、换铁丝等。
在院桥老街,便有一家祖传三代木桶制品店。一进门就能闻到一股弥漫在空气中的淡淡杉木香,店内摞着各式各样的木桶,有脚桶、担桶、马桶、果盘、锅盖……另一边斑驳的墙上挂满大小不一的铁箍、竹箍、尺、锯、还有用于木工制作的长凳,店中仅留出一条狭窄的过道。
“这手艺,在我们家传承了三代人,我也已经做了38年了。”“笃笃笃”刨木板的声音响起,55岁的箍桶师傅金德海也打开了话匣子,他童年的记忆和圆木器具密不可分,因为他的爷爷和父亲总是成天忙碌着和木头“打交道”,从十七岁开始他跟着父亲学起了箍桶的手艺,每天都在这十五六平方米的旧店铺里做木桶、茶盘、锅盖等木制品。
当时,如金德海一般拥有一技之长的匠人,根本无需为生计发愁。聊天的功夫,金德海手中的半成品荷叶盘被固定好角度,木盘的内壁在卷刨的刨动下,碎木屑不断滑落,盘壁也逐渐被打磨圆润,原木的清香味儿在空气里愈发弥漫开来……
2
店内一个漆红色古色古香的物件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个红色的是斗,是婚嫁时的必备品,日子里(婚嫁时)用的比较多,不少老一辈人还会拿来盛稻谷和米,黄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金德海介绍道。
下料、凿板、削板、钻孔、拼接……要箍好一只木桶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轻松,箍一只桶需要近20道工序,而套箍则是做木桶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箍桶最关键的一步,所以才被称为箍桶。单单看上铁箍似乎十分容易,只要将铁箍往下敲就行,但想要敲得匀称、不歪斜,最起码得练上三个月,不仅如此,每道工序也都需要师傅细致认真,即便是小小的失误,桶也可能会漏水、放不稳。
院桥老街的居民王岩富在年轻时也总爱在箍桶店看箍桶师傅耐心打磨着一件件木制器皿,他告诉记者,“箍桶的方式多有不同,而且桶的样式、尺寸这些不一样箍桶师傅也要划算好,十分有意思,所以我常常一看就是大半天。”
桶的大小不同,所需弧度也不同,要经过精确计算、不断调整。做桶,首先要将木板长短锯齐、砍削成形,每块木板还需刨得光滑且略带弧度。只见金德海比划每一块木板的尺寸后,画线、拼接……再将相邻木板衔接起来,围成需要的形状,拼接时要先粘上胶,缝隙间也需要打磨平整,要拼合起来才行,最后才是用铁丝箍紧,桶箍的好不好,盛水不漏便是手艺高低的检验,箍桶的妙处在于不用一颗钉子,仅凭几根竹篾或者铜箍铁箍,加几块木板,便能滴水不漏,保存几十年,即便是摔在地上也不会有影响。
箍桶是个精细活,饶是金德海这样高效率的老师傅,做个泡脚桶也需要一天的时间。不少了解箍桶的老一辈人也说,箍桶匠天天重复一样的工作,必须要耐得住寂寞,没有耐心的也做不好桶。
柔和的阳光透过门窗落进屋内,金海德手中的工具也被镀上了一层淡淡的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块块原本只是半成品的胚料,在他手中逐渐变成一件美观且实用的木制器具。
3
做木桶的选材有很多种,但是南方的盆桶器具一般选用杉木来制作,杉木具有色白、质轻、有香味等优点,虽然分量较轻,但不易变形,一般使用几十年都没问题,是制作各种桶的好材料。
金德海的指腹摩挲着手中木桶,满是怀念地说起90年代时箍桶产业的兴旺场景,“当时院桥老街平日里的生意便十分兴隆,每逢市日赶集的人更是把街都堵得水泄不通。”正因如此,位于老街上的箍桶店,生意也自然冷清不了,当时店内需要5个箍桶师傅相互配合才能赶得及做工,从锅盖到嫁囡套装,各类订单可谓应有尽有。
当时,店内的时光忙碌且充实,但后来箍桶的营生便逐渐淡了下来,定制木制嫁妆的人也逐渐变少。随着机械化生产的飞速发展,不怕摔、不会漏、坏了就换的塑料制品和不锈钢制品,凭借着轻便的特性和低廉的成本逐渐取代了木制品,木桶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箍桶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在传承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传统手工艺,重在传承。如今,箍桶这个有着悠长历史的繁复手工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当问及是否有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打算时,金德海说,“如果有喜欢木活的人想学,我也很愿意教的。”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定下性子去打磨、学习这门纯手工的技术活,但不少手艺人还是希望政府能够加强对老手艺的传承与保护,让箍桶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时光飞逝,日转星移,如今镇上旧时的店铺大多变成了高楼林立的商铺,改卖起了家电、奶茶和时新服装,而箍桶匠金海德依旧每天7点开店,锯木、打磨、拼合、打箍、刨边、雕花……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几十道工序。满屋子的木香气,木头又糙又韧的手感,闻了一辈子,摸了一辈子,这手艺似乎成了金德海戒不掉的瘾,虽然工作量随着预定需求的减少而有了变化,但在箍桶过程中的每一刨每一凿却是同样的用心、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