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区积极搭建高山农产品销售的“直通桥”“共赢桥”,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平台渠道作用,补齐销售短板,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助力山区群众增收共富。
高山杨梅搭上“直播快车”
眼下正是高山杨梅上市的季节,在位于屿头乡下庙村的罗幔杨梅基地里,每天早上六时不到,一场杨梅直播推荐活动已经火热开始了。
“跟随我们的镜头,大家可以看到连片的罗幔杨梅,我们的杨梅都是现摘现发的,高山的东魁杨梅个个都是30克以上的,大小如乒乓球一般。”来自台州桔源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主播陶开泉俩口子,正手持一颗颗饱满黑红的杨梅,热情地与观众互动并介绍其特点。
“从6月22号杨梅上市开始,已经直播了十多天了,每天都有100多个订单。”陶开泉表示,他从事柑橘种植多年,丰富的从业经验为他积累了较广的市场资源。今年,在区农业农村局的支持和鼓励下,夫妻俩将直播销售从柑橘扩大到了杨梅等特色农产品。
“我们夫妻俩都是从农业学院毕业的,从种植技术到市场特点都比较懂,跟粉丝互动比较有优势,而且卖橘子和卖杨梅都能增加客户量,一举多得。”陶开泉说。
今年,我区还举办了2024年浙江省百场最受好评的乡镇特色职工(直播销售)职业技能大赛,30名参赛主播用各具特色的方式推荐东魁杨梅。同时,还召集多位电商主播,深入田间地头,分时段、分地区开展公益直播带货活动,截至目前已进行了100多场直播,“云”助力梅农们销售杨梅。
在这些主播的吆喝下,今年,这个大山深处的杨梅再也不愁销售了,梅农们只需要把控好品质,在“家门口”就能销售至全国各地。
“本来我还在为杨梅销路发愁,现在有了直播的帮助,我悬着的心可算放下来了。”年近70的下庙村村民徐金贵激动地说,由于山高路远,前几年杨梅都要拉到黄岩城区和路桥市场售卖,费时费力。
山货搭上“供富大篷车”
眼下正是高山蔬菜成熟上市的季节,富山乡“供富大篷车”的“山区供销员”每天都开着货车在田间地头转悠,收购群众的新鲜蔬菜。
“你看看这个佛手瓜,早上从地里刚摘的,很新鲜。”提前得到消息的村民或是挑着菜筐、或是拿着大袋小袋,带着自家“土货”在田埂上等待着被收购。
“我年纪大了,不知道怎么拿去卖,以前地里的蔬菜吃不完就烂在地里了。现在‘供富大篷车’开到了‘家门口’,真的太好了!”自“供富大篷车”进村后,富山乡北山村的翁岩和老人再也不担心地里的农产品会浪费了。
富山乡地处海拔600多米的高山,常住人口以老年人为主。高海拔的昼夜温差和充足光照,使得当地物产蕴含着丰富的营养价值,但同时也带来了交通不便、产销不畅等难题。
“距离城区50多公里,农产品分布远、少、散,大多数的经销商都不会主动上门。”沿着蜿蜒的山路,“山区供销员”李仁冲驾驶着“供富大篷车”一路经过富山乡的沿线村庄,收购村民们的农副产品。当天,“供富大篷车”就收购了各类农产品2000多公斤,助农增收近万元。
除了收购新鲜蔬菜外,在附近的一些集市和村子里,“山区供销员”们还带来了日用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和农资农技进村等服务。
“通过供销社的技术引导,我们建起了面积10多亩的杨梅大棚,杨梅的质量、产量都提高了,效益翻了好几倍。”富山乡杨梅种植户汤华军说。
“供富大篷车”服务,是省供销社针对山区群众买难、卖难、服务难问题,自2021年下半年探索开展的民生工程。我区针对山区群众产品流通不畅的难题,积极引入“供富大篷车”,通过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农超对接、电商交易、定向订单等渠道,挖掘偏远山区特色农产品,推动供销社与村集体成立强村公司,开展全产业链服务,着力打通偏远地区流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高山果蔬品质优越、附加值高,是我们采购的重要目标。之前我们大多是从散户手中收购,路程远、数量少,并不值当。而配备冷链系统的‘供富大篷车’很好地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通过“供富大篷车”牵线,富山乡还与黄岩吉华盛超市及中国·农港城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在供销两端开展紧密合作,吉华盛超市生鲜采购总监洪友顺对此充满期待。
“我们安排‘供富大篷车’每日一个班次,载着日用品和农资进乡,再载着农产品出乡销售,实现农户和经销商的产销‘双赢’。”市供销社合作指导处负责人王准超表示。
为助推山区农产品“破圈出圈”,我区还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农产品营销工作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扶持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举措,立足当地农产品产业链服务体系再造,围绕“品质、价格、物流、服务”四大核心要素,不断推动农产品品质升级。同时,巧打“生态牌”、做活“旅游+”,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土特产飞出大山、走进商超,走出一条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