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藏书家、嘉业堂主人刘承干论及晚清台州学术,指出“海内指目‘二王’”。“二王”即柔桥王棻、兆桥王咏霓。两位先生学术文章造诣高深,堪为近世台州学人之楷模。不过,相较于王棻终身不仕,专注于教育与学术研究,王咏霓的人生阅历无疑要丰富得多。除了教书育人与学术研究,王咏霓中了进士,做过外交官,是台州“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又担任过地方官,积累了大量地方治理经验。
一
王咏霓(1839—1916),原名仙骥,又名蜺,字子裳、旌甫,号六潭,晚号鹤叟,黄岩县兆桥(今属台州市椒江区)人。4岁开始启蒙,12岁应童子试,17岁设馆课徒。同治六年(1867),他参加浙江乡试,中副榜第一。光绪六年(1880),考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光绪十年,王咏霓随许景澄出使德、意、荷、法等国。光绪二十一年起,担任安徽凤阳知府等职,勤政爱民,推行新式教育。宣统三年(1911),引疾返乡。1916年9月20日,病逝于黄岩寓所,葬于路桥桐屿高峰村埠头堂后山麓。
光绪十年(1884),王咏霓随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许景澄出使欧洲,开启长达三年的外交生涯。他们途经香港、南洋、印度洋、地中海等地,最终抵达德国。此行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为北洋水师采购德国铁甲战舰。王咏霓一行呕心沥血,认真考察,以审慎的态度对待买舰事宜。光绪十一年七月,王咏霓给时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袁昶写了一封信,指出“经远”“来远”等舰存在许多弊端,建议购舰不能冒进。此信后来收录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中,即《与重黎论新购“镇远”“济远”两兵舰利病书》。王咏霓等人谨慎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负责办理订购事宜的官员。为保证新舰采购的质量和先进程度,他们往来欧洲各国,反复考察,认真咨询,使订造方案得到有效的修正与改进,最终许景澄选定了“装甲巡洋舰”这一方案,并付诸实践于“经远”“来远”两艘军舰的购建上。
利用考察欧洲时所掌握的资料、信息,王咏霓在给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的信中,明确指出加强海防建设的重要性。在查看了欧洲人绘制的琼海等地地图后,王咏霓提出三亚港口太阔,不能避风,应在榆林港口的二岛修筑堤坝;“或于崖州设电线,于琼雷以达于省”;廉州、钦州距越南较近,建议“于海防、西贡设立领事,与新嘉坡等以密通消息,电信由钦、廉以达各处”。另外,王咏霓重点提出“雷州之库竹港,形势完密,为屯船不可多得之区”,认为库竹港无论从口岸的宽广度、水的深度,还是更重要的交通区位优势,都是建码头、屯快船的不二选择。因此,王咏霓所搜集的各类信息、情报,对于张之洞的决策或多或少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王咏霓旅欧期间,还协助许景澄完成了《外国师船图表》一书,这是一部驻欧外交官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近代中国人编写的第一部世界性的海军年鉴,在中国兵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不出国门而了解世界的不可多得的读物。王咏霓为这部书的编撰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在该书的后序中指出:“视长广之比较,则知形式之锐钝;审马力速率之同异,则知汽机之优绌;考压水力之轻重,则知容物之多少;稽时代之远近,则知材质之功楛;验入水之深浅、炮力之大小,则又以知其因地之宜、利用之道。”可见,身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期,王咏霓对自己的治学方法有了新探索。
二
光绪十三年(1887),三年海外履职任满,王咏霓舍近求远地选择了从英国乘船横渡大西洋到美国,再从美国横渡太平洋,取道日本回国的路线。后来,王咏霓将沿途所见异域风土人情的记录,集结为《道西斋日记》。王咏霓从一个外交官的视角,作出的对于国际形势的判断,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比如,他分析英国维护阿富汗利益,其目的是为了牵制俄国;英国找借口在埃及长期驻军,则是为了控制苏伊士运河。有如此见识的官员,在当时的国内应该是为数不多的。
自光绪二十一年(1895)起,王咏霓前后三任安徽凤阳府知府,爱民如子,颇有政绩。凤阳府濒临淮河一带,常发洪灾,百姓“散之四方以求食,春间方归,以事田畴,谓之‘逃荒’”。尤其是王咏霓初任知府的几年,洪涝灾害更为严重。光绪二十六年,江淮蝗虫成灾,王咏霓亲力亲为,带领各县督治蝗虫,也留下了纪事诗《秋日行县省稼赠诸牧令十四叠前韵》。光绪二十八年,王咏霓卸任凤阳知府,当地百姓为了表示感激,“为勒石作记”。光绪三十一年,王咏霓转任池州知府。池州地处皖南,府治在贵池(今安徽池州)。王咏霓一到任,便开始巡视各级学堂,并在郡城创办学务公所,以整顿学务。王咏霓于郡城筹建池州中学堂,亲拟了《池州中学堂章程》和《私塾改良章程》,均为安徽全省所遵行仿效。池州卸任,当地百姓士绅以“化被池阳”的匾额相赠。宣统二年(1910),王咏霓任安徽太平府知府。太平府地处皖东,府治在当涂,管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次年夏,当涂、繁昌段长江大堤溃决,境内几成泽国,王咏霓“亲至各属察看,饬各县抢修江堤”,并且为善后工作积极筹备物资。
在担任地方官的间歇,王咏霓还数度出任安徽教育系统的重要官员。光绪三十三年(1907),王咏霓任安徽大学堂总教习。宣统元年(1909),先后担任安徽高等学堂、法政学堂编纂,皖政辑要局、存古学堂提调等职务。王咏霓对安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在台州,王咏霓分别于同治初年(1862)、同治八年、光绪十五年(1889),三任东瓯书院山长,并在黄岩九峰书院、玉环环山书院和宁海缑城书院等任教。这一时期,王咏霓还为台州知府成邦干倡导建立的椒江书院作《新建椒江书院碑记》,并应黄岩知县郑锡皋之聘,与王棻等重修《黄岩县志》,编辑《黄岩集》。其间,王咏霓与王棻、张浚、王彦威、周郇、杨晨、蔡篪、蔡燕綦、管作霖等当地文人广泛交游,共相砥砺,致力于振兴黄岩文化教育事业,成就突出,影响深远。
王咏霓在经史、诗文等领域涉猎广泛,也造诣颇深。《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后,于20世纪20—40年代编成的一部大型古籍提要目录,该书收录的王咏霓著作有三种,分别为《道西斋日记》二卷、《书序考异》一卷、《书序答问》一卷。当代著名学者、清诗研究专家钱仲联在其《光宣词坛点将录》一书中,仿照《水浒传》头领排名,把王咏霓比作地耗星鼓上蚤时迁,名下的评语是:“函雅堂词。规摹玉局,有迹可寻。”王咏霓的《函雅堂词》分为《芙蓉秋水词》和《桐絮词》,前者收词56首,后者收词74首,合为130首,大约定稿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以前。“然王咏霓词风,苏辛之外,另有一股玉田风韵,其《高阳台》一调,几乎有清一代学填词者无有未曾学步者。”另外,王咏霓善书法,无论是大幅作品,还是小幅尺牍,都洋溢着金石气息,个人风格十分明显。擅长篆刻,其在日记《研精覃思室日钞》里提及,曾为著名画家蒲华治“蒲华”“作英”印两方,这两方印章后来也成为蒲华的常用印。
王咏霓为文鸿博雅瞻,并且究心乡邦故实。函雅堂藏书万余卷,其中曾收藏有《说郛》60卷本,非常罕见。孙诒让读后叹为秘本,邵氏《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记述了孙诒让的感叹:“黄岩王子裳孝廉咏霓,购得汲古阁抄本《说郛》六十卷,有毛斧季语,余辛未春在京寓曾从借阅,与俗本迥异,真秘笈也。”
“兆桥风采惊欧北,函雅文章出道西”,这幅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送给王咏霓的对联,形象地概括了王咏霓的人生经历与学术成就。而王咏霓在洪家兆桥老宅石台门门框上亲笔自撰的篆联:“与世无争惟自反,保身有道在知几”,富含东方哲理。在内省与外察之间求得平衡,方可从容应对,平安长久,这是他一生在为人处世上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