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城街道十里铺村充分发挥党员引领作用,以新时代“三化十二制”引领精细化基层治理,通过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设和美乡村村民住上新家园
在南城街道十里铺村梅开苑一期区块工程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忙碌施工,确保按时完成村庄道路的铺设。据了解,该工程总用地面积约134亩,共建设安置房536间,安置1077人,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当地村民的居住条件。
“现在一期的工程基本上完成了90%,剩下的绿化部分估计年底能够施工完毕,二期工程也已经开始安排施工了,宅基地已经安排了几十间出去了。”南城街道十里铺村村委会副主任陈贤亮说。
十里铺村梅开苑建设项目是村里的一项重大工程。由于村内可用于开发建设的土地少、宅基地分配、村民意见不统一等历史遗留问题,近几十年来,这里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备受瞩目的安置房建设迟迟未能落实。如今,一排排崭新的楼房能够拔地而起,得益于4年前十里铺村“两委”换届选举,新的村“两委”班子上任后便立即成立了一支“十里铺攻坚队”。
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是检验“十里铺攻坚队”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十里铺村“两委”从项目落地到小区规划,再到征地拆迁,都紧紧围绕问题根源,坚持以“三化十二制”为引领,通过“五议两公开”制度,做到项目公开透明,过程公平、公正。
“新房大概过年就能结顶,村里的规划非常好,环境道路各方面都让人满意。”看着新房子一层层建起来,村民袁冬青充满了期待。
过去,十里铺村因内环快速公路穿村而过、104国道由北向南过境,虽交通便利、商贸发达,但外来人口众多,导致村内背街小巷存在脏乱差等现象。如今,十里铺村建成了农贸市场,修缮了果园路,因地制宜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等行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短短几年间,村庄从挂牌整改的“后进村”蜕变成了省级引领型农村社区。
开拓工作思路“民生驿站”解烦忧
“我原来的土地面积心里没有数,要去村里查一下。”“我们需要核查,确认了之后再答复你。”上午11点左右,十里铺村村民蔡岳春来到村里的“民情驿站”,向坐班的村干部咨询已丈量的土地面积问题。由于丈量面积需要核对清算,十里铺村村党委副书记汪金增将他的问题先记录了下来。
“以前遇到问题时,花费的时间较长,事情得不到有效解决。”蔡岳春表示,“现在,我们有不懂的地方,或者遇上了问题,就会来‘民情驿站’找他们帮忙,有的问题当场就能得到答复,很方便。”
自十里铺村2020年建立“民情驿站”以来,村里的大事小事有了更好的解决路径。村“两委”干部通过轮流坐班,亮身份、亮承诺、亮成效,让服务事项件件有反馈。如今,在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民情驿站”被安排在一楼最开阔的区域,并拓展了志愿服务功能,用于解决老人们生活不便、留守儿童无人照顾等问题。
“村民的问题和建议我们都会在‘民情驿站’记录本上留档,这样后期处理也能第一时间获取居民诉求,迅速流转,省却了派单流程,减少了等待时间。”汪金增表示,村部还申领了村属微信和村公众号,建立线上沟通平台,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得知最新动态,并指派专人负责沟通,接待来访。
目前,十里铺村已积累下几十本“民情驿站”记录本,翻开厚厚的台账,上面清楚地记录了每位来访者的信息、来访时间和诉求。该驿站有效地解决了群众诉求、咨询达95%以上,打通了惠民便民的“最后一公里”。
满足文化需求点亮群众多彩生活
每天晚上7点,十里铺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百姓健身房”内都十分热闹。跑步机上有人挥汗如雨,力量训练区里有人举哑铃、做引体向上,舞蹈区里有人拉伸、压腿、展现舞姿……
“以前跑步都是在绿道上,或者去远一点的健身房,现在‘家门口’就能锻炼了,设备也齐全,非常方便。”正在锻炼的十里铺村村民徐道桂说。
过去,十里铺村周边长期缺少公共健身场所,健身对村民来说有些不便。去年,有村民反映,希望建一个公共健身场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十里铺村“两委”当即着手开始打造,“百姓健身房”于今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
“百姓健身房”是十里铺村满足群众文化健身需求的一个缩影。据悉,十里铺村的高跷、抬阁已有400多年历史,作为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民间体艺活动,表演接近群众,深受村民喜爱。因此,该村也会定期举办关于高跷、抬阁等非遗演出活动。
“我们将通过‘党小组+服务’的工作模式,发挥党员一线作用,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双融合,不断提升完善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文化礼堂,推动民情驿站、百姓健身房等多个民生项目建设,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南城街道十里铺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立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