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万历黄岩县志》载:“香远堂,旧名紫翠轩,宋绍兴五年丞赵子英建,嘉定十五年丞赵彦珽更名香远堂。”读了这段文字,才知黄岩历史上有名的香远堂,原名叫紫翠轩,南宋绍兴五年(1135),黄岩县丞赵子英(黄岩西桥赵氏始祖)建成。在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县丞赵彦珽取苏东坡《杜沂游武昌以酴醿花菩萨泉见饷二首》中“无风香自远”句,将“紫翠轩”改名为“香远堂”,请当时黄岩本土著名理学名家赵师夏,撰写《香远堂记》。
赵师夏,字致道,绍熙元年(1190)进士,历官朝奉大夫。朱熹家族与黄岩赵氏家族,属姻亲关系。赵师夏是朱熹的得意门生,对理学颇有造诣,后来朱熹将自己的长孙女嫁给他。他曾中过进士,因清高自守,生性耿介,导致他在错综复杂、波诡云谲的政坛上命运多舛。弃官回乡后,他一直致力于做学问,且协助朱熹撰写《礼书》。去世后,配祀朱文公祠。
一、《香远堂记》原文点校
昔我大父宗卿,随跸而仕南方,再转而丞茲邑,盖绍兴之丙辰也。今几百年,昔之故老遗民无有在者,而且阶序垣墉亦非其旧,独所植酴醿在厅事便坐之左,犹无恙也。其子若孙,培植爱护,转相告语,曰“是皆赵公宗卿之手泽,请勿废诸。”而官于是者不知更几人矣,亦皆知民之意,持以不伐。
呜呼,可谓盛矣!今县丞赵公因人之情,追迹其所由始,益加扶植,表而出之,名其燕息之堂曰“香远”,盖取老坡《酴醿》诗“无风香自远”之句,而命师夏记之。师夏窃惟人之仕于州县,岂不愿有以在民者哉,而得民者益寡也。得乎民矣,而能久者又寡也。
长篇短咏,浮词绮语,播为谣诵,徧于津亭,未几而荡若风烟,漫无遗迹,而以怨詈继之矣;磨石砻碑,称诵夸诩,以纪德政,玉轴锦标,散入侯门,未几而荐柱支墙断弃弗顾,而以非笑继之矣;图形肖像,托身佛老,晨香莫灯,饮食必祝,号曰生祠,未几而尘罩鼠伤,色沉蠹蚀,人皆忘其姓名矣。是何也?
顾此弱枝柔条,非有吏卒之呵护,法令之禁御,稍失顾盼,斧柯及之,而本根拔矣,乃能至于百年之久乎?此又何也!然后知实德在人,非智力因素之可取,人心所系,亦不以岁月而有异,而人之有恃乎物,与物之有恃乎人,其效固殊也。今吾赞府之名堂,岂不足以有警世者哉!
虽然,今赞府以儒学发身,以经术从政,不皎皎以为明而人自不能欺,不孑孑以为义而人无得而议,宽厚慈良,视民如子,敲朴榜笞,审而后发,而必寓以不忍之意。岁大祲,郡檄视田,公尽历径术,皆以实闻,上为之蠲租发廪,独最他郡。又为缓征,弛禁以来,旁郡之米于是商舶合集,民忘其饥,皆公之惠也。继自于今,民之有其生,而能有子及孙者,不知其几千人矣。而在人之心冝莫可测,则是花见爱于人而迎风浥露,吾知其又有百年之寿矣。后之有继公之志,行公之事,则花之寿又不知其有几,而我先公之流芳,因有托无穷也。记其敢辞!
公名彦珽,字珽玉,师夏宗藩诸父行也。
二、《香远堂记》赏读
为了更好理解这篇文章里的文学名篇,现将全文参考历史人物背景做一番赏读如下:
我的祖父宗正少卿赵子英(南宋乾道八年,即1172年,黄岩西桥始祖赵子英曾任宗正少卿,所以文中一开始作者写道“宗正少卿”),曾经辗转到南方任职,宣和二年(1120)他上舍祖秀实榜擢第,授从事郎,任职浙江湖州武康县丞。再而绍兴六年丙辰(1136)专任黄岩县丞,由于中原扰乱无法回到故土,于是在黄岩西桥安家落户。他来黄岩担任县丞职务距今已近一百年,往年和他一起的亲朋故旧都已不在了,当时的县衙就连台阶和墙壁都不是原先的模样了,唯一幸存下来的是他种植在听事厅左边的一株酴醿,至今安然无恙。
他的子孙们都对这棵酴醿勤加培植,爱护有加,相互转告说:“这株酴醿是赵公宗卿亲手种植在这里,请不要将它毁坏了。”继赵子英之后在这里任职的官员不知多少了,他们也都知晓民意,予以保护,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坚决不砍伐。它的长势实在茂盛!为了进一步了解苏东坡这首诗歌内容,现将这两首诗歌摘录如下:
《杜沂游武昌以酴醿花菩萨泉见饷二首》
北宋·苏轼
酴醿不争春,寂寞开最晚。
青蛟走玉骨,羽盖蒙珠幰。
不妆艳已绝,无风香自远。
凄凉吴宫阙,红粉埋故苑。
至今微月夜,笙箫来绝巘。
余妍入此花,千载尚清婉。
怪君呼不归,定为花所挽。
昨宵雷雨恶,花尽君应返。
君言西山顶,自古流白泉。
上为千牛乳,下有万石铅。
不愧惠山味,但无陆子贤。
愿君扬其名,庶托文字传。
寒泉比吉士,清浊在其源。
不食我心恻,于泉非所患。
嗟我本何有,虚名空自缠。
不见子柳子,余愚污溪山。
现在的黄岩县丞赵公恰好是他的族人,对当年赵子英担任县丞的往事加以了解后,对这棵酴醿更是扶植有加,对它加以宣扬,从而让它声名远播,并取苏东坡《杜沂游武昌以酴醿花菩萨泉见饷二首》诗中“无风香自远”句语境,将他安息之地改名为“香远堂”,请赵师夏写一篇《香远堂记》,予以记述。
赵师夏认为一位官员在地方任职,凡事都要以民为本,但得民心的官员历来不多,而能让老百姓缅怀的官员更是少之又少。当时有的官员为了歌颂自己的功绩,有的写长篇大论、有的作短篇颂词,夸张的赞语在渡口和凉亭等人口聚集的地方广泛传诵,但是没过多久就烟消云散,不留痕迹,随后又变成了老百姓怨恨咒骂声;有的磨石刻碑来记下自己当时的德政,予以称诵夸赞,或者在侯门望族人家题词留念,没过多久这些东西就遭到舍弃,换来的是民众的讥笑;有的将自己塑成肖像,放置在祠庙内,香烛供奉,饮食祝拜,美其名为某某生祠,没过多久祠内的塑像就被鼠咬虫啮,色泽褪去,变得蓬垢遮面,形象毁坏,人们早就忘了主人的姓名!
这是为什么呢?
回过头来看这棵酴醿上的弱柔枝条,如果没有继任县丞和当差的勤加呵护,以及法令条观的约束,稍不留意,就会遭到砍伐,甚至会连根拔起,怎么能达到近百年不衰,而且越长越茂盛呢?这个又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这棵荼蘼是纪念县丞赵子英的,因为他做了许多惠及黄岩人民的好事,留下了人们广为传颂的德行。并不是投机取巧去做一些表功的事,人们对他功绩的肯定,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化。这棵荼蘼因为赵子英而存活下来,与那些沽名钓誉之徒想依靠物件留名,结果是截然不同的。现在我们所在的黄岩县丞衙“香远堂”,不正是起到警世的效果吗?
现任县丞赵公精研儒学,将学习四书五经后获得的知识,运用到从政管理中去。他做事光明磊落,手下的人自然不会欺瞒他。他待人宽厚慈良,待民如子。办案用刑之前,对于一些特殊原因导致的行为心存体恤怜悯,详加审问后再下决断。有一年,由于天灾闹饥荒,郡檄下到县里察看受灾详情,在赵公陪同下走访县境内很多地方,深入田间地头一线了解到实情。甚至上书到台州府为县里百姓免除租税,开仓廪发粮赈济灾民,这种善行走在各州前。同时,缓期征集灾区公粮,运来邻郡贮存的粮食赈灾。一时间,县境官河内船舶云集埠头,灾民们深受鼓舞,大家一起共度难关,赵公这些德行都深深惠及百姓。从今以后,这些灾民获得新生,生儿育女,由子及孙不知道有几千个人。
虽然说人心不可测,但香远堂旁的酴醿每天迎风浥露,让人更加喜爱,我知道它又可以好好地活一百年了。以后有主政的官员,如果也能继续赵公遗志,仿效赵公施行惠政,那么酴醿花的寿命不知又有多长时间了。这样,我祖父赵子英的德政惠声也会流芳千古。
赵公名叫赵彦珽,字珽玉,是赵师夏的同宗叔父。赵师夏是北宋皇室赵氏第八世,他的父亲即赵子英儿子赵泊淮,字彦济,和赵彦珽同辈,所以有了文中末句赵彦珽身份交代。
值得一提的是,我曾查阅《万历黄岩县志》,其中记载宋代黄岩著名诗人左纬曾写有一首《香远堂》五律古诗,左纬大约在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去世,而根据《香远堂记》记载内容,那个时候香远堂还没更名,那个时候内心开始存疑,直到后来机缘巧合得到《委羽居士集》,才知左纬这首诗名就叫《紫翠轩》,存录《赤城志》、《三台文献》内。
紫翠轩
宋·左纬
试捲珠帘看,青山有几重。
峥嵘秋色老,苍莽暮烟浓。
未辨清猿处,遥知白鸟踪。
蓝田无此景,痛扫只双松。
三、后记
另外,赵师夏和学友方山隐士杜知仁关系很好,杜知仁去世之后,赵师夏为杜知仁撰写了《方山隐士杜君圹志》,这篇文章是研究樊川书院创始人杜知仁的宝贵史料。它和《香远堂记》并存,堪称赵师夏的文学双璧。《香远堂记》作为宋韵黄岩名篇存录在宋代林表明编辑的《赤城集》内,文中出现赵子英、左纬、赵泊淮、赵彦珽、赵师夏5位宋代历史文化名家,他们的文化交集,读来很有看点,彰显了宋韵黄岩余韵悠长,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