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又称说书、讲书,最早见于宋朝,是中国传统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元素,展现了中国语言的魅力与民间智慧的结晶。
“黄岩评书”是以黄岩方言讲说表演的曲艺形式。据《黄岩志》记载,“黄岩评书”于元明时期流行于黄岩城乡,早期没有固定的讲书人和讲书场所。明清以来,民间涌现出“四大名著”与大量武侠小说后,黄岩有民间艺人在专门的茶馆酒肆等场所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演绎着精彩的历史或现代故事,“一人一扇一醒木”,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胡从德,第一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岩评书”传承人。他创新创作黄岩评书逾半生,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对评书艺术的热爱,向我们展示了时代变迁中,一个方言评书人的坚守与传承。
左手持农具右手执书笔
“三个儿子到底哪个最孝顺?不看嘴巴看行动!面对老爸背负的债务,那大儿子开始哭穷……”在高桥街道的“崇德会馆”里,一位头戴贝雷帽、身穿中山装的老人站在台前说书,他的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吐字清晰,举手投足间看点十足。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老人的表情、动作和声音也在不断变化,说到精彩处,醒目一拍,声音仿佛能穿透人心。台下的听众无不被表演所感染,融入到故事氛围中,不亦乐乎。
“胡老师在我们这儿可受欢迎啦,每个月他都要给大家讲个两场评书,场场爆满。”高桥街道高桥头村村务工作人员胡佳丽笑着说。
胡从德是“黄岩评书”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崇德会馆”的常驻说书人。从事评书表演50余年来,他的足迹早已遍布橘乡山野村落。“我的第一场表演就是在乡村舞台上,我的创作也离不开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胡从德说。
胡从德生于1950年,他的父亲是那个年代里少有的大学生。在胡从德的记忆里,父亲非常喜爱阅读,家中书桌上摆放着各类书籍。“我父亲有时间就会教我看一些文学读本,他喜欢读小说名著,也支持我读小说名著。”胡从德回忆,儿时他已熟读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对其中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颇为了解,这为他后来的评说演绎打下了良好基础。
胡从德读初中时遭遇“文化大革命”,被迫辍学。回家务农的他不得不思考生计问题。1973年,黄岩文化馆组织《毛泽东思想革命故事》培训班下乡宣讲,高桥街道参与了活动。爱好文学的胡从德通过乡里的推荐争取到了听课名额,有了学习“如何讲故事”的机会。“那次学习让我积累了很多革命故事素材,也让我第一次发现我对‘讲故事’这件事很有兴趣,也喜欢写作,可以从事‘说书’这个行当。”胡从德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匮乏,尤其是在物质基础更加薄弱的农村,人们很少能够接触到广播、电视,一年几场露天电影已是乡民们最大的娱乐项目。而说书艺人行走四乡,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民间颇受欢迎。“家人都支持我说书,虽然大家都说这个行当社会地位较低。”胡从德说,“但我父亲说过,人只要行得正坐得端,靠劳动吃饭不丢人。”
自学传统艺评书出新秀
黄岩评书,其重要特点即是方言讲述。说书人全程使用地道的黄岩土话,让听众一听倍感亲切。这种独特的讲述方式让黄岩评书成为黄岩曲艺届的一张文化名片。
当时,高桥街道有一位老评书艺人叫倪祝仙,家住下浦郑村附近,常在乡间用方言讲述话本,有意“说书”的胡从德常常跟随倪祝仙的足迹听书,回家后模仿学习,再讲给其他村民听。
“第一次说书是在晒谷场上,当时村里要在那里放电影,但放映机出了故障,为了不给大家扫兴,我就说了段水浒传里的《林冲逼上梁山》,大家都说我讲得好,一有时间就让我上台讲。”胡从德说,一开始,他给村民们都是免费“说书”,在劳作的田野里、在晒谷的谷场上、在去做工的路途中……名气渐响后,周边别的村子也来邀请他去说书,一来二去,“说书”成了胡从德除务农以外的重要收入来源。
黄岩评书素材来源广泛,主要分袍带(讲史及英雄传奇书)、短打(公案侠义书)、神怪(神话怪异书)等三大类。讲说评书时,以说书人口气叙述的叫“表”;摹拟书中人物言谈和音容笑貌叫“白”;评骘书中人物行为、思想的叫“评”。说书人要将书本篇幅较长的说词一气说成,那就需要事先背诵大段台词,这对从小热爱读书的胡从德来说并不是难事。但评书最忌迟疾顿挫混乱不明,要表、白、评三者浑然一体则需苦下功夫。“说书,不能拿来一段就说,要七分说三分演,眼神、动作甚至哪里需要换气、停顿必须经过精心设计。”胡从德说,每次上台说书前,他都会将评书细节反复推敲,并且融入黄岩方言特色,让每一段故事都接地气。
随着胡从德评书技艺的精进,他在黄岩曲艺界渐渐“说”出了名气,1980年,胡从德加入黄岩曲艺协会担任理事,与评书艺人交流学习的机会更多,被邀请说书的次数也愈来愈多。当时,黄岩广播电视台开办了《电视书场》栏目,邀请吴雁、胡从德讲演“黄岩评书”,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除了媒体邀约,线下书场也是邀约不断。“椒江有个葭芷书场,我曾在那里连讲了十八场《月唐演义》,在黄岩总工会俱乐部书场也讲过二十五场《狄青传》,场场爆满。”回忆起自己在黄岩曲艺界曾经的辉煌,胡从德满面笑容。
心念传承路授徒育匠心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面对来自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激烈竞争,评书艺术日渐式微,不少说书人慢慢转行另谋出路。胡从德不愿放弃黄岩评书,试着转型创新,根据新闻报道、时代主题编写顺口溜、三句半,让黄岩评书更加适应时代的潮流。同时,他积极配合党的宣传工作,经常在中小学巡回演出讲《雷锋》《红岩》《烈火金刚》等革命故事。
“孩子在中小学时期,正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革命故事宣讲能够给他们正确的引导。”胡从德回忆,他把评书中的技巧运用到学校讲座上,无论是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还是消防安全知识、法制宣传,他皆采用方言讲故事的形式,深受学生欢迎,“那时椒江、黄岩、路桥都有学校邀请我去讲课,仅学校讲书,一年就有数十场的宣讲活动。”
2005年,对胡从德来说是难忘的一年,在一次体检过程中,他被查出患有胃癌,且病情已经进入中晚期。医生劝诫胡从德在家安心养病,胡从德心中放不下说了半辈子的黄岩评书,仍然坚持上台表演,风雨无阻。“医生说我活不过2年,但你看我现在还好好的。我说书的时候很开心,比在家里待着要开心。”胡从德笑着说,黄岩评书对他的病情来说,确实是一剂良药,让他挺过病情最危重的那段时间,“死亡是亲人们的痛苦,不是自己的痛苦,我想在活着的时候好好说评书,这也对自己生命的负责。”
2009年,胡从德在前往新前街道给当地群众表演的路上,被农用拖拉机轧到,左脚小腿粉碎性骨折,他不得不卧床休息,到乡间讲评书的频率也逐渐降了下来,只能选择在离家较近的村落表演。“我想过带两个徒弟,让他们把黄岩评书带到更远的地方,不过很少有人愿意跟我学评书,毕竟靠着评书连基本生活都难保障。”胡从德说,前些年,他根据区送文化下乡到全区各乡镇巡讲安排,期间,也在不断物色黄岩评书传承人,然而始终未能如愿。
近几年,随着黄岩在城乡之间的文化活动不断增多,胡从德与更多的曲艺人有了同台演出的机会,这也让“收徒”一事有了转机。方荷君是黄岩区首届乡村大使大赛冠军,也是区乡村大使宣讲团团长,她从小喜欢文艺,也十分擅长舞台表演,三句半、顺口溜、相声、小品无一不精。“之前我听过胡老师讲黄岩评书,一直想拜他为师。”方荷君说,胡从德一开始不愿收女徒弟,但看她曲艺基础牢固,又是诚心诚意学习,便松了口,“胡老师要求很严格,眼神、动作、语气都要到位,他说讲得好不好,观众一听就知道,不能马虎。跟着胡老师学评书,我有信心能学好。”
今年,胡从德已步入75岁,身体虽然经历了两次重创,但台前的他说起书来依然精神矍铄。“我现在每天拿出至少两个小时读书读报、整理创作。看到大家喜欢我的表演,我觉得我的人生就很值得。”胡从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