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文化黄岩  >  人文
刘文玠与吴昌硕的交谊拾零
2024年04月19日 15:18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刘文玠(1878—1932),原名青,字照藜,更名文玠,字介玉,号天台山农,浙江省黄岩县人。而与之交谊深厚的吴昌硕,在中国近代艺坛上可谓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别号缶庐、老缶、苦铁、大聋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书画篆刻家,曾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从吴昌硕的两封诗函说起

  第一封是吴昌硕晚年写给刘文玠的和诗函,全信如下:

  乱离身世不寻常,笔走龙蛇气莽苍。历劫秀才商去住,谈玄老氏谢文章。瀛洲海客甘同梦,天水梅花寿几觞。顽石点头云作盖,眼穿前度一刘郎。

  得惠书并读大作,敬和博山农老兄一笑。

  大聋

  第二封是吴昌硕丙寅年(1926)除夕写给刘文玠的乞和诗函:

  离离休笑一根萍,石敢当还老复丁。铭古漫草崖鹤寿,聋真养到木鸡形。不凋松柏青垂我,无咎乾坤共此亭。心太平知何日事,拈来孤本读黄庭。

  除夕乞山农和之。

  聋

  吴昌硕的两封诗函用行草书体,分别落款“大聋”“聋”,是其晚年病耳失聪后的常用署名。尽管第一封信中提到刘文玠的原诗和收到第二封信后刘的和诗,笔者目前尚未找到,但从两信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两人相知甚深,彼此心心相惜。

  两人都生于离乱之世,前半生命运多舛,因为同命相怜,第一首吴昌硕的和诗感叹刘文玠“乱离身世不寻常”。确实刘7岁丧父,由母亲含辛茹苦抚育成人。19岁参加科举考试,县、府试均名列前茅,因母亲病故,按清朝律令,居丧不能参考。随后投笔从戎,参加辛亥革命,后赴南京参加县知事考试,被人嫉妒,指为反袁乱党而遭捕。由于刘艰苦自励,最后成就书坛大家、文章高手,故吴誉为“笔走龙蛇气莽苍”。吴的第二首乞和诗作于丙寅年除夕,令人奇怪的是时年83岁的老人鬓发皆黑,大有返老还童之势,喜好金石的他借民间辟邪的泰山“石敢当”自喻,《周易参同契》曰:“老翁复丁壮也。”借此表明老当益壮的心迹。耳虽聋但内心敞亮,貌似木鸡却深淳镇定,真乃大智若愚也。

  刘文玠与吴昌硕究竟相识于何时

  两人究竟相识于何时何地?具体的情况暂不可考。嘉兴博物馆藏有反映刘文玠与吴昌硕酬唱交往的《缶庐老人遗墨》1册,册前有其外甥、书画篆刻家朱其石题识:“丁卯岁(1927)前后,母舅刘山农(即刘文玠)氏粥(同“鬻”)书海上,与步林屋(即步凤藻,字章五,号翰青、林屋山人等,曾为袁世凯秘书)、袁寒云(即袁克文,字豹岑,号寒云,袁世凯次子,民国四公子之一)两氏有金兰之契。常以诗文就正缶庐老人,故时有书札往还,并剩以诗稿,当时共装成三册庋藏禾中。丁丑(1937)日寇侵禾,失去其二,今仅存此,弥觉可珍也。”题识只说1927年(吴生命之最后一年)前后刘与吴来往密切,并没有指出两人何时开始交往。近来查阅朱关田编的《吴昌硕年谱长编》(以下简称《长编》),有关刘文玠与吴昌硕交往的最早记载引自《吴昌硕年谱简编》,具体内容如下:“(1913年)秋,梅兰芳初次来沪献艺,演出于丹桂第一台,(吴昌硕)先生应友人邀往观演出,盛赞其演技与唱艺。梅兰芳由刘山农陪同,至吉庆里拜会先生,二人一见如故,此后兰芳成为常客。”由《简编》可知,刘文玠是梅兰芳与吴昌硕交谊的牵线人,此时刘与吴、梅两人均非常稔熟,但刘与吴的交往始于何时?《长编》并未交代。

  1927年12月9日,刘文玠外甥朱大可在上海滩小报《金钢钻报》曾发表《缶翁佚事》一文,文中记有一则轶事:“缶翁中年,听荧苏垣,常与僚友,啜茗某茶肆。肆中佣保(即雇工),皆所熟识,其门上桃符(即春联),即翁所书。每岁除夕,翁必袖其所书来肆,亲率佣保除旧更新,佣保不知书,每将旧桃符挪而纳之街头字簏。刘山农时正从戎吴下,亦尝至此肆啜茗,见而乞之,重付装潢,至今闻犹悬于斋中也。”此段轶事说明吴中年寓居苏州时,与从戎吴下的刘已有交集。刘文玠《挽缶庐老人》两联(1928年6月18日《新闻报·快活林》),其中有一句涉及两人订交时间:“订忘年交,今逾卅载,久矣!”由此倒推,两人应结交于1898年或之前,具体时间已不详。当时吴正寓居苏州,“其书与画,珍者颇少,每为人家作窗心纸。……及辛亥后,侨寓海上,声名大噪。”1913年,吴举家迁居上海闸北北山西路吉庆里,实现了其对艺术最后的突破,逐渐进入人艺俱老、心手相畅的化境,成为海派书画界的执牛耳者。此后不久,绝意仕途的刘到上海,自号天台山农,以卖文鬻书为生。由于同在上海,虽吴比刘年长34岁,但诗书同道,加上刘为人豪迈,并以师礼事吴,朝夕向其请益,两人酬唱频繁,遂成至交。

  刘文玠和吴昌硕的社交钩沉

  根据《长编》和笔者搜集的相关史料,刘文玠和吴昌硕共同参与的各种活动主要见之于以下方面:

  一、两人经常受邀一起为当时的书画家制订润格。由于刘文玠在沪上书法界的地位,经常受邀与吴昌硕等一起为当时的书画家制订润例。现举两例为证:1922年,刘文玠和吴昌硕、章梫、曾熙、王一亭等9人为许昭(字征白,书画家)制订《清籁馆润例》,其中有如下内容:“许君征白,鼻祖祭酒,篆隶而外,书宗北海,沿流溯源,尤善六法……壬戌(1922)仲冬,章一山(即章梫,号一山)、高野候、李仲乾、吴昌硕、曹蔚庐、天台山农、曾农髯(即曾熙,晚号农髯)、王一亭、费祗园同订。”1925年,与吴昌硕、曾熙、顾轶庭等同订《平湖江良筠书例》。

  二、两人均热心公益事业,经常参与慈善活动。1924年,湖南水灾,沪上书画界人士成立湘灾书画助赈会。8月12日《时报》有一篇报道《书画家热心湘赈·组织湘灾书画助赈会》记述:“旅沪湘绅曾农髯、聂云台(即聂其杰,号云台)、向乐谷(即向燊,字乐谷)等,以湘省灾情惨重,已承各慈善家慷慨捐助,而海上书画家对于助赈素来热心,特于前晚假功德林宴请题襟、停云、有美、书画善会各会会长,筹开书画筹赈大会,计到会者有吴昌硕、哈少孚(即哈少夫)、伊峻斋、商笙伯、任堇叔、吕选青、赵叔孺、姚虞琴、吴臧龛、刘山农、唐吉生、符铁年等。”最后议定由海上题襟书画馆、停云书画社、西湖有美书画社、豫园书画善会组织湘灾书画助赈会,事务所设宁波路九号湘省水灾义赈会内,公推曾熙、聂其杰为主任,刘文玠等担任干事。吴昌硕、刘文玠等一起为助赈会捐赠书画。助赈会通过征集名家书画作品,举办湘赈书画展览会,至1926年初,共筹得善款4000余元。

  三、两人都喜欢结社雅集,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是清末民国时期上海一个规模较大、活动频繁的书画金石艺术团体,其前身是1910年成立的中国书画研究会,参加该会活动的书画家先后有100余人。吴昌硕是第二任会长,刘文玠就是非常活跃的一个会员。如1924年3月26日《申报》登载一则报道《海上题襟馆迁移》:“海上题襟馆为吴昌硕、王一亭、哈少甫、天台山农等会集之所,成立最早,垂数十年前,馆中事务前由俞语霜主持,俞君不幸于昨日西逝,馆务几弛。目前名书家骆亮公重游沪渎,因公推主持馆务。昨日迁馆址于广西路渭水坊第一家……”停云书画社也是民国上海主要的艺术团体,1923年仲夏创立于上海麦底安路(今山东南路)明德里,后迁南京路民丰里,吴昌硕、刘文玠、于右任、黄宾虹等都是社员,书画社经常举行雅集和赈灾活动。

  上海书画界不但社团众多,而且社交活动也很频繁,刘文玠与吴昌硕异常活跃,经常成为各种场合的座上宾。如1922年1月17日,寓沪书法家曾熙举行61岁寿辰雅集,刘文玠与吴昌硕、郑孝胥、王一亭等一起作诗文书画祝贺,名家济济一堂,热闹非凡。1月19日《申报》报道《书家寿辰之盛况》:“前日为曾农髯书家六十晋一寿辰,海上名流如沈寐叟、朱彊邨、赣道人、王雪澄、何诗孙、郑苏戡(即郑孝胥,字苏戡)、左子异、吴仓硕(即吴昌硕)、李仲乾、符铁年、汪洛年、赵叔孺、姚伯鸿、王一亭、谭组安、谭瓶斋、唐吉生、刘介玉辈,各以诗文书画为寿……是日曾君设筳答谢,有东洋书画家三人亦皆在座,四壁琳琅,一堂跄跻,不愧艺林盛举云。”1923年10月27日,《新申报·小申报》刊载一则消息:“书画大家吴昌硕氏,于重九日偕刘介玉、周梦坡诸君,在卡尔登晚餐。”吴昌硕即席赋诗以记其盛况,诗云:“当歌有酒客如此,落帽无才风奈何。幻蜃楼台高百尺,不教陵谷占嵯峨。”1924年6月22日,是刘文玠继母李太夫人八旬寿诞,“是日午刻,假座功德林称觞庆祝。是日到者有:朱古微(朱孝臧)、吴昌硕、尹峻斋(即伊立勋)、王一亭诸名流,朱葆三、沈莲舫、黄磋玖诸巨商,及政、学、报、商、伶各界人物四百余人。雍雍济济,盛极一时。各界赠送诗文书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安公《刘母祝嘏记》刊载于1924年6月24日《金钢钻》报)吴昌硕专门画菊并题诗云:“斓斑秋色雁初飞,浅碧深红映落晖。绝似香山老居士,小蛮扶醉著青衣。”

  四、两人都特别爱好京剧,是“四大名旦”的粉丝。民国早期上海书画界,爱好京剧者比比皆是,刘文玠和吴昌硕更对京剧迷得如痴如狂。前文已述,刘文玠是梅兰芳与吴昌硕相知相交的牵线人。另外,刘文玠还是荀慧生与吴昌硕交谊的“红娘”。1921年秋日,荀慧生到沪献艺,在刘文玠的介绍引荐下,拿着自己所绘的书画册页,向吴昌硕请教。吴昌硕欣然阅毕并予以指导点拨,使荀慧生得到许多启发。1927年3月,荀慧生在上海一品香正式行拜师礼,成为吴门的入室弟子。朱大可曾撰有《哀吴缶老》一文,文中记道:“犹忆壬癸间(壬戌至癸亥之间,即1922年—1923年间),下榻沪西贝勒路(今黄陂南路)刘山农舅氏寓中,缶老(即吴昌硕)此时,腰脚犹健,驾言出游,时复憩此。……其后王琴客(即王克琴,民国时期著名京剧花旦,后成为张勋的四姨太)、荀慧生南下,山公(即刘文玠)为之设宴洗尘,居首座者必为缶老,陪末座者亦必为仆。”(1927年12月3日《金钢钻》报)1923年10月10日,吴昌硕八十大寿,刘文玠和步林屋等发起堂会为吴祝寿。1923年10月11日《新申报·小申报》登载着这样一则“小消息”:“昨日为名书画家吴昌硕先生八秩大庆,假北山西路丝茧公所称贺。海上书画家,均前往祝寿。林屋山人、天台山农诸君,发起堂唱,除律和票房全体演剧外,名流袁寒云公子,及名伶白牡丹(荀慧生艺名)、郭仲衡、程艳秋(1932年更名砚秋)等,亦加入客串。袁君演双齣,一《审头刺汤》,一《小宴》。白牡丹演《麻姑献寿》。郭仲衡、程艳秋合演《梅龙镇》云。”可以这么说,此次祝寿活动书画名家云集,京剧名伶票友纷纷上场,盛况空前。

  刘文玠和吴昌硕的私谊拾趣

  刘文玠和吴昌硕除经常共同出席文艺界的社交活动外,两人的私谊更能反映他们不同寻常的关系。

  一、作为晚辈,刘文玠经常向吴昌硕嘘寒问暖,并馈赠物品。如刘文玠寓居上海期间,每到家乡蜜橘成熟的时候,总会送橘给吴品尝,吴昌硕曾用篆体书写朱孝臧拟就的一副对联赠送刘文玠:“神仙一局,奴婢千头。”1927年,时年84岁的吴手指有病,仍作画赋诗于扇面相赠,其中赋橘的一首绝句如下:“颂橘空山撷古馨,伯伦酒颂又书屏。冯渠左纽望奇字,茂茂豪毛我自铭。”

  1927年3月,上海时局混乱,吴昌硕的三子、时任塘栖统捐局长的吴东迈将其接至塘栖避难,期间往超山赏宋梅,曾给刘文玠回过一信并寄了多首赏梅诗。全信如下:

  山农老兄惠鉴:

  日昨登舟言别,心恻恻如割,知我兄亦有同情也。此日抵塘栖,眠食颇安。前日又承惠食物,多品愈见情深。因连日劳碌,迟于作答。曾往超山一观宋梅,得个簃作伴,兴致不恶,各有吟咏。如兄肯来,再作重游,大为乐境。海上风潮,朝莫(同暮)变动。读惠函,已悉一一,然亦无可如何,只有随天而已。专此布复,顺颂

  道安!

  缶弟顿首

  十六日

  从吴的回信中可知,其对“海上风潮,朝莫变动”的混乱时局,表现出听天由命的达观心态。通过其信的字里行间,也让人深深感叹这对忘年交的一往情深。信中述及两人分别时“心恻恻如割”,别后刘又有食物惠赠。吴还将此次超山之行写的多首诗抄录寄赠刘,现录《超山宋梅》一首如下:

  蛟舞虬飞古佛旁,宋梅敢颂寿而臧。花如蔺抱无瑕璧,酒当坡移有美堂。大劈斧谁争气魄,小朝廷剩话沧桑。卧游仙傥罗浮遇,妄想阳冰借石床。

  二、作为长者,吴昌硕也对刘文玠牵肠挂肚,经常赠以书画作品。特别在吴晚年,两人的关系已超出一般的朋友之谊、师生之情,吴对刘求赠诗稿、字画,几乎到了有求必应的程度。这也难怪两人来往的书札、诗稿等,光吴昌硕寄赠刘文玠的最后就被装订成3册之多。吴零星赠与刘的书画作品也很多,如1918年12月22日(冬至),吴昌硕为刘文玠临石鼓四条屏,题款:“山农老兄正,临阮刻北宋本猎碣字,自视尚无窳弱之病,唯虚处未得自然耳。戊午长至节,安吉吴昌硕,时年七十有五。”由于两人来往密切,吴经常通过刘转送字画。据《长编》记载,1925年6月11日,吴托刘送《菊幅》给郑孝胥。《郑孝胥日记》有载:民国十四年闰四月“廿一日……刘山农来馈杭州塘栖枇杷,求为画扇,送来昌硕画菊,即梅笙为大连日友代求者”。又如1926年9月29日,吴为袁克文作牙箑诗画二股,交刘代送。袁克文《寒云日记·丙寅日记》记载:八月“二十三日,(刘)山农来,出示缶丈为予所作牙箑,一股写诗,一股画梅,以八十又四之高年,犹作此极工整之小品,可钦尤可感也。”

  下面一信写于1927年,最能反映吴昌硕对刘文玠的情感,现抄录如下:

  山农老兄阁下:

  读惠函得悉旧恙尚未脱体,闭户养神固是妙法。医者之言,似是而非,不宜全信。此缶数十年阅历之谈,非罔言也。淘汰尘俗,留心饮食。切记!切记!林屋翁诗已数数诵读,高出一著,缶自知之。此番读书多见闻广,有深得之处,非言可喻也。

  缶自个簃走后,寂寥无状。欲归不能,欲游未可,动必依人,兄所知也。诗兴九逋,且有病态。倘兄能来游,笑谈取乐,大所愿也。专复,即颂

  道安!

  缶弟顿首

  十四日

  起将发,又得手教,并林屋、寒云二公名片。颓废一夫,远蒙念及,心感靡已,乞为道谢。尊恙请勿挂怀,身体之轻重不计也。缶十余年前只存七十余斤矣,致(至)今不改分两,何耶?

  尽管吴年老多病,“动必依人”,但仍时刻关注老友的病情。以过来人的现身说法,特别关照刘除“闭户养神”之外,要“留心饮食”,长者之情殷殷可见,关爱之心跃然纸上。

  三、刘文玠为吴昌硕长孙绑架案奔走出力。1926年中秋节后,吴昌硕家突然收到一封匿名恐吓信,说吴家大富,要借10万元钱用用,如若不借,别怪不客气!信中还附有子弹一粒。没过几天,又收到一封匿名信,先问先前的那封匿名信是否收到?又说其知道写信人,现在不好点穿,并告知打算绑架吴志源(即吴长孙吴长邺)。只要得手,吴爱孙心切,别说10万,20万、30万都肯答应。此人是吴家熟人,这第二封信似乎是来通风报信的。两封信都交到吴东迈手中,为了避免家人恐慌,更怕83岁的老父亲经不起打击,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暗中找老友刘文玠商量,由刘出面找青帮大亨黄金荣帮忙。因吴昌硕曾对黄有恩,黄又与刘交情极深,虽此时黄已淡出江湖,但还是爽快答应:别人的事我可以不管,吴家的事我非管不可。于是便指派大徒弟“闹天宫”徐宝生出来解决。很快,徐宝生手下抓住绑架者,而指使者正是熟人、经常出入吴家的书法家骆某。而写第二封匿名举报信者就是骆的好友戴某。

  四、吴昌硕的最后绝笔手迹乃致刘文玠之信。1927年11月29日晨,吴昌硕逝世,享年84岁。第二天,《时报》刊出消息《老人吴昌硕死矣》,公布吴昌硕逝世前后的情况:“阴历本月初二日下午,书画家某叩门访苍老,两人见后,畅谈久久,家人阻止无效。黄昏过后,苍老乃卧。翌晨初三早起七八时,苍老起身,进燕窝汤一碗,未几,似觉有物塞喉间,吃吃不能言,因之起喘。”吴昌硕发病当天,正是其孙女出阁大喜之日,喜堂设昌吉里本宅,介绍人就是刘文玠。“是日楼下嘉宾甚众,人声嘈杂,苍老病卧楼上,家人禁来宾登楼,恐苍老受烦。斯时已请林屋山人来医,服药调理。何如病不见减,迨至昨晨六点半卯时正,遂与世长别。苍老去世后,知交若刘山农、步林屋、王一亭、袁克文,及日人数名,即往吊唁,颇为悲伤。盖刘、步等,平日皆(视)苍老为丈,此外门人颇众,约有千数。”吴昌硕最后的绝笔手迹,是致刘文玠之信。当时刘寓居苏州,初二来沪,带来4只山橼送给吴,吴得之甚喜,马上回复一信表示感谢。“此信写于是日下午五六时,从此得病,不能动笔。山农现珍藏之,用为纪念。”1928年6月18日,刘文玠在《新闻报·快活林》发表《挽缶庐老人》两联,其一:“统闰月计,寿已九旬,大哉!况书法商周、印宗秦汉、诗逼唐宋、画超元明、岂徒中土流传,多艺多才兼四绝;订忘年交,今逾卅载,久矣!溯从戎辽沈、游幕幽燕、服官江淮、退隐吴越、遽报先生归去,立名立德卓千秋。”其二:“赠蜜橘、答我诗,赠香椽、答我书,墨迹未干,竟成绝笔;哭高盦、七月朔,哭豁庐、七月望,泪痕犹湿,又丧斯文。”挽联既高度评价了吴昌硕的艺术成就,又深切表达了对故人无尽的哀思。

  刘文玠外甥朱大可对两人的交谊可谓是历历在目,曾写诗描述两人的亲密关系:“看花萧寺每联舆,把酒樊楼常接席。数日不见辄相思,或命长须赍短札。上询眠食比如何,下祝平安殊不一。”每每一起佛寺看花,酒楼出席,“数日不见辄相思”,道出了两人的亲密无间;常常信函往来,互致问候,“询眠食”又“祝平安”,述说着两人的一往情深。“昔人已乘黄鹤去”,两人的交谊已穿越时空,成为一段历史佳话而流芳千古。

【作者】: 陈建华 周建灿 【编辑】:朱慧益
推荐阅读

高温,对于很多室内工作的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数...【详细】

近日,北洋镇康山村的村民牟永胜,种的南瓜大丰收了...【详细】

在橘乡,“全民健身日”这天,城区的大街小巷也...【详细】

最新热点+更多
徐礼辉在检查防汛工作时强调 落细落实防...
我区新建长潭环湖连栋温室杨梅基地
黄岩交旅集团加快推进浙东南未来汽车城景...
区政协:打造“委员工作室+”模式 履职服...
黄岩义工协会:汇聚爱心 助花季学生战胜病魔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抓好招大引强这件头等大事
纪念浙东浙南部队会师76周年 上郑:传承...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