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溪区坦头村地当永宁江上游,黄岩溪水和南港一一富山之水汇合于宁溪下前洋附近,沿山北流而成潭。所以坦头原名潭头,潭不甚深,颇宽广。
这里流行着三句老话:“五部生儿学卖柴,潭头生儿学撑排,宁溪生儿学趿(ta)鞋。”这三个地方都坐落在宁溪山地上。因地处临、仙、永、乐、黄五县的山边区,所以叫五部。宁溪街下店,宋代建炎年间己“列肆成市”。淳熙年间已经过精心规划,开辟出长一百五十丈,宽三丈五的桂街一一即直街,明代在钟楼外勒石为“宁溪巨镇”。宁溪人要从事商业一一即趿鞋,就要潭头人撑排。永宁江源远流长,上游崇山峻岭,盛产竹、木、板、炭和茶叶等特产,过去还有桕子、靛蓝等出产。山区的山地货要运出去,山外的南北货、药材、布匹、盐、米等要运进来。但是过去从宁溪东下不仅有白岩渡、避水岭,长潭等山阻水隔,即会背负肩挑也不胜攀涉之劳,于是潭头排就成了山区浅滩急流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
潭头排已不知起于何代,古老的溪柳树下尚有清乾隆年间建的斗宫,门前溪石砌的坝头上犹屹立头角峥嵘的吊排石,如与宁溪“列肆成市”同时,则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其间黄岩溪上的石墩人王驾山在清道光年间,“以靛、炭生理往来申沪间……产日以增,屋日以创,山租地息半黄岩溪焉”,也定是靠排来运载靛、炭这些山货的。
排有两种。一种是以原木、竹编成的排。这种排乘山水盛发的时候,从上游流放到潭头,稍事修整,再顺流而下永宁江至椒江海门,或转内河运至城关、路桥等地。撑的人概是山里人,撑的排也是货物,到集散地拆木散竹,货售而排尽。另一种是以毛竹经过加工联制成的竹排。撑排的人称排民,是靠运载货物收取费用的运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