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梁(1888-1966),本名王璡,字季梁。
王季梁是1909年由清朝政府派出的第一批的庚款留美学生。与秉志,梅贻琦,金邦正,何杰,张子高,胡刚复等47人同为清华大学史前第一届。王季梁早年就读京师大学堂(今日北京大学),1909年赴美,先后获美国里海大学学士,密尼苏达大学硕士。1915年回国后,曾任教湖南高师,南京高师,东南大学,浙江高工,中央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先后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等职。王季梁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社”的组织领导工作,历任理事,总干事,社长。并在二、三十年代长期担任《科学》杂志主编。曾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参与创建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科学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并担任第一任化学所所长(1928-1934)。三十年代曾参与建立“中国化学会”,并为成立大会主席。五十年代为杭州大学一级教授,是浙江省化学和化工学会的副理事长。六十年代王季梁曾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王季梁与浙江大学的渊源始于浙江大学正式成立之前。1927年王季梁出任过浙江工专的教务部主任,并被推为“浙江大学”的九个筹备委员之一。1936年竺可桢为推辞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曾专门向蔡元培提出以王季梁自代。以后竺可桢接掌浙江大学后,几次写信约王季梁出任理学院院长。1938年后,王季梁出任浙江大学化学系主任,以后又任师范学院院长。抗战胜利以后,王季梁曾代理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多年,并曾多次担任浙江大学代校长。据上海校友会的杨竹亭会长回忆,抗战胜利前后,竺可桢校长倦于浙大兼职,一心想要研究气象,曾再次推荐王季梁以自代。1949年6月,全国科学会议筹备会在北京召开,王季梁是由全国科学团体公推去京开会的五位浙江大学教授之一(这五人是蔡邦华、贝时璋、苏步青、王淦昌和王季梁)。从最近出版的《竺可桢日记全集》也可以看出,王季梁和竺可桢的友谊长达半个世纪,是无话不谈的终身挚友。
王季梁是中国近代分析化学学科的开创人和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先驱。他是在中国土地上最早拿试管作分析化学实验的中国人。他也是有史以来,最早在中国设置现代化学实验室的化学家之一。王季梁在1925年关于中国古代金属钱币化学成分分析的论文标志着现代分析化学学科在中国的建立;开创了中国人第一次用现代分析化学的方法从事中国古代科技和金属冶炼发展史的研究。在1925年召开的“中国科学社”年会上,翁文灏在致词时就曾特别提到:“前年有人(指日本人)偶然分析几个古钱,就引起了章鸿钊君中国用锌考的文字;又因章君的文字,引起了王季梁君古钱的分析。这种辩论,于用锌的发见历史很有关系。现在已成为世界学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