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他和他那一代的前辈化学家们为我国的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化学研究人才。四十年代中央研究院化学所的所长吴学周,1949年以后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的所长王葆仁,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所长柳大纲,八十年代的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钱人元等都是他早年的学生。许多我国知名科学家如严济慈、赵忠尧、周厚复、王家辑、伍献文、华罗庚、程开甲、叶笃正、杨士林等等也都受过王季梁的教诲。
二十年代的王季梁曾为由他主编的《科学》杂志向全国发出征文的公开信,继而引来了江苏失学青年华罗庚的投稿。这篇曾被其他刊物拒登的文章,却被王季梁登上了《科学》杂志。王季梁随后又把华罗庚介绍给了他的数学家朋友熊庆来,成就了一个数学天才的发现。
三十年代的王季梁,作为当时中国科学社的社长,曾为由“中国科学社”主持出版的《科学画报》写过‘发刊词’。直到今天,《科学画报》还是全国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科学启蒙期刊。
王季梁在四十年代的学生杨竹亭(浙江大学上海校友会会长)指出,这位比校长竺可桢年长的王季梁先生,在师生中享有极高的威望。用杨竹亭先生的话说,在抗战期间的迁徙路上,王季梁就是浙江大学的“八贤王”。王季梁是竺可桢主持浙江大学时的主要支持人,也是动荡年代里,师生们愿与倾吐、能排忧解难的精神长者。湄潭时期的叶良辅、王淦昌等中青年教授晚饭后常要来约王季梁散步,学生们也常常要结伴来找王季梁论时谈心。化学家王季梁在传统文化和古典诗词的造诣在浙大校园里早有名气,他也是抗战期间浙大“湄潭诗社”吟诗赋词的中心人物。
五十年代,王季梁受高教部的委托,与他的学生戚文彬编写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通用的《分析化学》教材。全书共60余万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58年出版。
六十年代,年近八十的王季梁,又定下了完成“中国化学史稿”的科研计划。他一面为中年科学家出版的专业书籍写序言和书评,一面与张子高,袁翰青等化学史领域的老友们互通心得和切磋。
王季梁是我国科学史研究的先行者。由于他在中国古代科技史和冶金史方面研究的成绩,王季梁是英国科学史学者李约瑟的朋友。直到王季梁去世后,李约瑟每次到中国都还提出希望能见到王季梁或王季梁的亲人。在李约瑟那34卷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序言里,李约瑟又特别提到他所认识的“中国冶金史学家王璡(季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