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前,黄岩群众的经济生活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兹就回忆所及分商业、工业、农业三方面概述如下:
一、商业
黄岩县的商业以县城较为发达,其它如南乡的路桥略具规模,院桥次之。西乡有宁溪、头陀,东、北两乡仅有市集小镇,均不足道。县城居民有句老话:“买鱼买肉大井头,籴米买柴桥亭头”,可知各行各业能自然形成便于顾客购买的集中地点,政府并无管理机构指定场所限制商店和摊贩的交易的。那时主要的店铺都开设在南北向的大街上。南北货业以许同人,朱万丰为较大;布庄则王德泰、萃丰泰存货充足,洋货店有柯东升,余天茂略具小百货的规模;酒坊酱园的产量可首推周坤生,解萃兴,但是应用科学方法,培养纯净菌种,缩短酿制酱油的时间,则为路桥一利酿造厂所创始,米厂分布较广,苍头街、桥亭头、管驿巷,大寺巷、西街等处均有开设,都是用柴油机发动。机器碾米速度快,产量大,所以米厂家也兼做运米出海的生意,往往影响米价上涨,受到籴米升头过日的贫民骂怨,甚至成为群众闹粮荒的对象。较大的馆店(菜馆)都集中在桥亭头。因为屋小,不设雅座,大多预订筵席是由馆店特派高级厨师到人家做菜。只要五、六元钱,就可以吃到有各种风味的鱼皮席(以鱼皮或鱼翅为主菜)、但唯有上层的人方有此享受;咸货行都开设在北门外澄江边,来自沿海的渔船可以靠埠卸货行中。渔汛好时,往往炊皮、虾皮堆积如山冰鲜黄鱼满载一船。于是小贩群集,分送各大小集镇或肩挑至村村户户销售。虾咸、蟹酱价廉物美,成为大众食品。渔行的司秤本领特别高明,为熟识的人秤货,多出一二十斤是常事。渔民丰收,气量大度,明知如此,也不介意。
在大街上还有两家洋油行,专门经营“美孚”、“亚细亚”的煤油。那时煤油每听30市斤价约老币一元(与银元一元等值)左右,因为没有国产煤油,完全由外商垄断;香烟的消费量已日渐增加,其销售的形式,与洋油行类似。在交通要道时常可以看到墙壁上彩色油漆的“大英牌”、“哈德门”香烟的广告。这些都是英美烟草公司的产品。后来虽有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长城牌香烟,杜塞了一部份的漏卮,终因不能与财力雄厚的外商竞争而倒闭;洋纱是每年大宗输入的货物,也有几家专做洋纱成批进口的生意。从前农民都是自种棉花,自己纺纱织布,用靛青染色,做成一件衣服,补补衲衲,可以穿上一世。自从鸦片战争以后,这种自耕而食,自织而衣的原始经济,已被破坏。而且洋纱织布又比土布美观方便,所以洋纱的需求日广,成为人民的必需晶。日本人以不平等条约,在上海开设纱厂,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市场。输入黄岩的洋纱,当然很多是日本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