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处在一个三面环山的“蓄水”位置,温岭这个先天排涝“硬伤”如何解决?
城区部分地段沉降明显,洪水来临时,河水水位往往高于道路积水位,积涝难以排出怎么办?
去年“7·26”水患至今,温岭是否已经有了足够完备的应对措施?
台风季来临,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在温岭寻访答案。
3500万元建设排水“正规军”
在温岭市东辉中路,一条宽6米、深3米的排水暗渠正在修建,与之相连的,是去年年底修建完毕的南屏路南暗渠工程。“肖泉溪下游、南屏一带是温岭的低洼带,我们要做的,是提升这一带的排水功能。”温岭市市政工程建设管理处主任陈恩明介绍,这一带将建起两纵三横5条排水暗渠,以解除积涝隐患。
排水管、渠担当着城市排水“主力部队”的角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温岭就采用雨污分流的方式,改造、增设城区雨水管网。据统计,2008年至2010年,温岭对排涝管网建设累计投资3500万元,新增雨水管网48公里,目前城区雨水管网总长达87公里,建城区每平方公里雨水管网密度达到2.6公里。
仅去年一年,温岭就投入2000万元,对老城区太平南路、北山路、县前路、虎山路6条道路进行了改造。东门南路排水暗渠工程、北山温岭师范区域防洪沟改扩建工程等项目也已排入日程,将在今后3年内陆续建设。
因地制宜培养“特种部队”
从地图上看,温岭城区处在一个尴尬的“蓄水位”。南、北、西三面是相当于城区五倍面积的山体,遇上雨天,山上的雨水全都往城区方向流。“假如日降雨量50毫米,那么我们的城区就得承受300毫米的雨量。”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远离山体的东面城区,又处在沉降区,平均地坪标高仅为3.2米,远低于老城区12米的高度。水从山上下来,温岭采取的办法是修建截洪沟。在西边北山山脚,南边八家山、瓦屿山山脚,一条条截洪沟的拓宽、建设计划已列入规划之中。届时,城区南、北、西大部分山水将通过截洪沟直接入河。
专门针对沉降区的“特种部队”是大功率排水泵站。2007年,温岭在世纪广场南侧设置排水泵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地段积水问题。即将开建的三星小区排水泵站,设置了3台600毫米的排水泵,每台泵的排水量达3500立方每小时。“正常运作的话,一个小时就可排干相当于一幢居民楼体积的水量。”
“机动部队”一直在行动
就在上周,一支45人的队伍对温岭城区所有泄洪管道进行了“大扫除”,清理出来的垃圾足足装了两大车。
这支队伍是温岭市政抢修队,平时对各种设施进行保养维护,灾时则负担抢修工作。去年“7·26”特大暴雨后,抢修队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抢修路面及人行道3万平方米,修复交通设施隔离墩1600米,同时完成前溪路、南屏路、东门南路等10条道路17公里的雨水管道疏通工程。
除了这支“机动部队”,温岭还在民间培养一些“预备队”。平时加强对街道、社区的应急防洪宣传,要求每个小区必须要配备抽水机和应急防洪沙袋,并根据地势在地下室入口设置挡水板。发动市民支持城市防洪工作,自觉维护城市防洪排涝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