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呼吸机”维系少女生命
贫困的冀家难以承受巨额医疗费用
核心提示
一个自行车架子、一台电机、一个呼吸球,也许你不敢相信,就是这样的“山寨呼吸机”,代替了价值高达10多万元的呼吸机,维系着一名无法正常呼吸的15岁少女的生命。这个特别的创意,竟出自几位朴实、憨厚的村民之手。
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一家医院将患病少女接到医院进行治疗。专家们指出,“山寨呼吸机”背后折射出农民看病难的困境。
“山寨呼吸机”维系少女生命
爱心救助患病少女
“女儿很乖巧、懂事,咋突然得了这种病?”家住安阳县崔家桥乡冀庄村的冀兰俊看见躺在病床上的爱女冀小燕就想流泪。
2008年11月17日早晨,他刚起床就接到了女儿同学的电话,称女儿突然晕倒在地。他迅速赶去将女儿送往医院抢救。
冀兰俊没有想到,女儿竟然患上严重的格林巴利综合征,俗称神经炎。在医院治疗的一个多月里,小燕一直住在重症监护室里,虽然基本脱离了危险,但必须借助呼吸机呼吸,这让原本贫困的家雪上加霜。
在冀小燕突发病症的几天里,她的母校崔家桥二中的师生们相继赶到病房里去看望她。安阳县教育局机关人员、崔家桥乡全体中小学师生也相继捐款共2.6万余元。冀兰俊还到处筹借医药费,相继花去近10万元后,才让小燕的病情有所好转。
“我们家里很穷,但是小燕得的却是‘富贵病’!”冀兰俊说,女儿每天都要借助呼吸机呼吸,因为费用过于昂贵,他们已无力支撑,2008年12月26日,他们万般无奈让女儿出院回家。
起初,得知小燕不能正常呼吸,乡亲们纷纷赶到他家里,昼夜排队用手来回挤压呼吸球,24小时从不间断,有些身体弱的乡亲为此还患了感冒。
后来,一名村民看大家太累,就想了个法子——自行研制一台呼吸机。
研制出简易呼吸机的村民孟文海、冀俊海、马宝顺,向记者讲述这台呼吸机的诞生过程。“推拉呼吸球很费劲,一直用手推也不是办法,我们就想着研制一台机器代替人工。”34岁的孟文海说。3个人说干就干,经过苦思冥想,他们从缝纫机的脚踏板、炼油机上得到启发,就将一架废旧的自行车、电机、呼吸球等组装起来。
孟文海说,整个研制过程耗费了5天时间,当时他们仨都没有睡过一天好觉,其中难度最大的是控制呼吸机每分钟呼吸的次数。“按照医生的要求,必须控制在每分钟18至20次,多了少了都不行!”孟文海说,起初是用洗衣机电机,但功率太小,很快就烧毁了;后来改用水泵电机,但转速太快。经过多次尝试,最终使用的是压面机电机,经调试恰好合适。接着就是控制机身平衡,使拉杆可以均衡地挤压呼吸球,这也是个难题。“这就像是爱迪生搞发明一样,所幸我们成功了。”大家终于用一个自行车架子、一台电机、一个呼吸球,经过简单组合做成了简易呼吸机,来勉强维系着小燕的生命。
爱心救助患病少女
省内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后,外地及中央媒体相继关注,人民网、搜狐等国内门户网站纷纷转载相关报道,一时间“山寨呼吸机”成为舆论关注的一个热点。
患病少女的病情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安阳县民政局领导带着3000元慰问金去看望冀小燕;崔家桥派出所民警也捐了1000元钱;冀庄村村委会干部捐了300元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民捐出50元钱……
2月10日上午,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院长周国平等人赶到冀庄村看望冀小燕。周国平对冀小燕的病情作了详细诊断,认为她的生命还有很大的转机。随后,周国平还将自己携带的价值10多万元的正品呼吸机搬进冀小燕的卧室里。
2月12日,周国平再次带人体神经方面的专家、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冯周琴来到家中,对小燕进行了诊断。结论同样是有康复的可能,当日周国平便表示希望将冀小燕接到郑州治疗。在对冀小燕治疗期间,除了收取药费外,其他一切费用全部免除。
2月14日下午,冀小燕被送往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接受治疗,医务人员正积极为其制订医疗方案。医务人员称,从目前冀小燕的状态看,一个月内她可脱离呼吸机实现正常呼吸,半年内即可基本痊愈。
“山寨呼吸机”折射“看病难”
“对于以仿冒、劣质为代表的‘山寨机’,我们给予的是指责。然而,看到‘山寨呼吸机’连续报道后,我却被深深地感动了。”安阳市政协委员吴利平说。不少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都在关注“山寨呼吸机”一事,让他们更关注的是隐藏在背后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吴利平说:“年仅15岁的冀小燕是极其不幸的,要借助呼吸机才能维持花季生命,然而,价值10多万元的医疗器械对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来说确实是个天文数字! ”
安阳市人大代表侯先朝说,传统的住房、教育、医疗问题,依然是压在很多人头上的三座大山。刚看到这则新闻时,很多人都会感谢这个成本低却很有效的“山寨呼吸机”给患病女孩带来的希望。“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也许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面对这些事实,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这个‘山寨’的价值呢?”
殷都区政协常委韩书清说,他很关注冀小燕的治疗进展。从医师那儿得知冀小燕目前不能脱离呼吸机,双手已经开始痉挛、双足开始下垂、踝关节活动受限,再不开始康复训练,就会不可避免地变成残疾后,韩书清很心痛,他不希望残疾人队伍中再增添一位可怜的“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