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来,两位老人曾把医院当成家,呼吸球被他们捏得发烫,心却一点点变凉。7年后,他们的大爱感召了天地,未来的路总算能轻松些,老人说—— “只要他还在,我们就满足了”
已经好几个晚上了,付敏足和王兰芹睡觉时,耳边不再有刺耳的机器轰鸣声。他们不需要乍然惊醒,惦念身旁的儿子睡得可好,被子是不是捂严实了。
医院里,前来看望付学朋的人还是那么多。
两位老人来不及感谢,只是握着好心人的手,反复说,“你太好心了。”对方深沉有力地回答:“是你们太伟大了。”
付敏足和王兰芹说,好像在做梦,生活怎么突然变这么好了呢?
那两年,他们把家安在了医院
2月1日,记者想再看看两位老人和小付。
重症监护室外,有人在抽噎,哀伤的空气令人窒息。付敏足和王兰芹坐在椅凳上,也不说话,愣愣的。
“那两年,跟他们一样,泪水都流干了。”王兰芹回忆着往事,神色有些凄然。
刚出事那会儿,王兰芹守在病房外放声痛哭,付敏足这个山里汉子,也忍不住流泪。但这样的悲痛,从未叫儿子看见。
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两位老人只剩下流泪。
唯有每天探视的那一个小时,他们强挤出笑容,趴在儿子床边,轻声安慰着:“阿朋,不要急,医生说要慢慢治,你舅舅已经去上海找专家了。”
“一走出病房,眼泪就唰唰掉下来。他们已经知道,儿子是再也好不了了。”常陪伴他们的弟媳黄志军说。
即便知道希望渺茫,付敏足和王兰芹还是不愿放弃。他们借来钱,找来亲戚,四处寻找名医。
但一次次希望之后,是一次次失望。
两年多,他们把家安在医院,隔着一道门,24小时守护着儿子。
“就是这些椅子,晚上拿棉絮铺上,人少的时候能半躺着,人多的时候,就坐着将就一晚。”付敏足说。
尽管过了这么多年,王兰芹还是忘不掉,冬天椅子的冰冷,透过棉絮渗透在身上的感觉。
亲戚都劝过他们租个房,但他们不舍得房钱。“最便宜的那种老房子都要100元一个月,一年就要1000多元,还不如省下来给阿朋买点吃的。”王兰芹说。
常年待在医院,一家人的吃饭也成了问题。老是在外面买也花费实在太高,加上付学朋吃不惯医院的饭,老人琢磨着自己做饭。
“椒江没有亲戚,医院不让做,只能租个地方。”付敏足说,跑了好几天,他们找到弄堂里的一个破旧房子,花二三十元租了一块烧饭的地方。
付敏足说的这块地方,在妻弟王六兵眼里,就是一个路边简易棚。“顶上就两块石棉瓦,旁边用塑料纸贴着,不挡风也不挡雨。”
“一下大雨,水就积这么高。”王兰芹伸出手来在小腿肚旁比划着,“那就没办法做饭了。”
就在这个简易棚里,王兰芹细心为儿子做着可口饭菜。没钱买好菜,王兰芹就千方百计自己变化着菜式,菜饭、面条、汤水。“吃得最多的就是青菜、白菜,一般都下午去买,便宜。”
以后,我一个人也能照顾儿子
生活再艰难,付敏足和王兰芹也未曾想放弃。但当看到别人一个个离开重症监护室,两位老人心里的那点希望,被慢慢磨掉。
“有的人是一周,有的一个月,再长也就半年。可阿朋,好像等不到那一天。”王兰芹说,看着别人欢喜地转到普通病房或出院,她的眼泪就是不争气地往外淌。那种盼不到头的感觉“很吓人”,感觉整个天都是灰的。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他们将付学朋转去普通病房。“他只能坚持一会儿,很快就脸色发紫,我就给他捏球。”王兰芹说,足足捏了两天两夜,呼吸球被捏得发烫,心却一点点凉了。这才绝望地发现,儿子是好不了了。
于是,他们将他接回家,心里开始慢慢接受着儿子能活多久是多久的事实。
繁琐的护理,脾气再好的人也会暴躁。王兰芹累极了就跟付敏足发脾气,付敏足知道她不容易,耐着性子听她唠叨。发泄完了,就继续张罗着儿子的饭菜和呼吸。
第一次去付敏足家中时,老人的裤脚打着大大的补丁。王兰芹穿着棉裤,大腿内外侧都脱了线,廉价的棉絮不雅地往外钻。“已经缝了好几次,有时候忙起来就顾不上了。”王兰芹尴尬地笑笑。
屋内,付学朋的枕头、被子一应干净。屋外,晾着各种洗净的床单、坐垫,颜色早已发白。由于大小便不能自理,清洗成了王兰芹最为繁琐的工作。
“再怎么小心,都免不了弄到床上。”王兰芹将脏衣服打上肥皂,在院子里的洗衣板上用力刷着。冬天的山里,实在是冷。王兰芹的双手每天都要泡在冷水里,早已风霜得不成样子。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有人送她一套贴身护理器时,王兰芹会那么兴奋地向记者演示了。
“以后我一个人也能照顾阿朋了。”医院里,王兰芹把好心人特地从北京带来的护理器打开,一脸的难以置信,“还有这样方便的东西,大小便能自动感应和冲水,我只要每天给他倒掉就好了。”
“只要他还在,我们就满足了”
王兰芹说,以前所有的担子都压在她和老伴身上,现在这么多人来帮她分担,觉得轻松了。
即便没有亲身体会,但凡读到这个故事的人,也都震撼不已。“眼角湿了”,“社会哭了”,“什么叫舐犊情深”……这样的感动,流转于微博上,正能量四处扩散。
那天,在医院,记者碰到一位好心人王先生,他专门从路桥赶来送上2000元钱。“不是5天,也不是5个月,是5年。”王先生说,他比付学朋大几岁,照顾父母早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而眼前这对本该是颐养天年的老人,这么多年来想必都未曾睡得安稳。“很难想象,那是需要什么样的毅力。”
躺在床上的付学朋,也无时无刻不愧疚于双亲。当他换上新的呼吸机后,记者问他感觉怎么样,他发不出声音,用唇形说着:“安静,爸妈能睡好觉。”
这一切,在付敏足和王兰芹眼里,却是再寻常不过了。“儿子不能照顾我们,我们就照顾他,他在就好。”付敏足说,只要他还在,我们就很满足了。
儿子快出院了,付敏足很忙,担心着家里的装修,担心自己会不会用新的呼吸机。
以后生活会怎么样?付敏足说,想不了那么多,但现在照顾儿子比以前方便了,他空的时间也会更多,可以常去扫马路,或下地干活了。
“快70的人了,一点都闲不住。”妻弟王六兵说他。付敏足笑道:“不干就真干不动了,以后怎么照顾阿朋?”
有一个问题,记者始终问不出口:你们百年之后阿朋怎么办?或许答案还是那句:能磨一天是一天。他们的字典里,无论是以前、现在,或者未来,都不会有“放弃”这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