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大丰收河道成了“垃圾场”》后续报道——为如何处理茭白叶支招
眼下正值茭白上市季节,“茭白之乡”——头陀镇的田里“绿浪”翻滚,随处可见种植户们忙碌的身影。该镇目前共种植茭白1万多亩,占耕地面积55%,年平均产值达8000多万元,茭白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茭白学名叫“菰”,属浅水多年生草本植物,江南地区一年三熟,嫩茎俗称“茭白”,一棵长达2米左右的茭白,食用部分的嫩茎仅15至20厘米,其余都是茭白叶。正是这些“鸡肋”般的茭白叶,使得头陀镇的茭白种植户在高兴之余,不免有些犯难。1斤茭白就有1.5斤的茭白叶,面对这堆积如山的茭白叶,多年来,当地一筹莫展。
据调查,茭白叶最基本的处理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将茭白叶埋入田里,任其腐烂后作为肥料;二是将其剁碎,混入其他饲料后用来喂养牛、羊等牲畜;三是晒干后作为柴火;四是随意丢弃到河道等处。最后一种实不可取,大量的茭白叶轻则堵塞河道,重则污染环境。
面对“弃之可惜”的茭白叶,难道就没有“他山之石”可以使茭白叶“变废为宝”吗?
当然有,上海青浦练塘的茭农就利用茭白叶代替普通的稻草,通过精心设计,巧手编织,把原本无人问津的茭白叶变成了一个个现代工艺品,从此走出了一条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新路子。其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曾一年创下4000多万元的惊人产值。
这一成功案例,为我们在茭白叶的开发利用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现今,我们最不缺的就是茭白叶,而编织所需的劳动力在农村同样丰富,最关键的是技术方面的学习借鉴。据了解,茭白叶在变成可以用来编织的材料前,要经过挑选、修剪、熏蒸等1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关系到最后成品的质量,而产品样稿的设计更是一项技术活。因此,我们不仅要借鉴这一创意,更要学习其中的关键技术。
除了制成工艺品,宁波慈溪的一些加工厂将收购的茭白叶经过晒干、剪切、打包装袋后,制成家居用品的填充物,畅销海内外。与普通的棉、涤纶等填充物相比,用茭白叶制成的填充物更加安全,也更为环保。
茭白叶的开发利用,不仅能解决一直悬而未决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制成工艺品后,甚至出现了茭白叶价值远超茭白的“奇观”。茭白叶加工企业的创办,能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在缓解就业问题的同时实现了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