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赵颂平家里,他正在翻阅一摞报纸,在黄岩广电系统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他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早已深入骨髓。不管在哪里,赵颂平都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
赵颂平与广电事业结缘要追溯到知青时期。1970年5月,他积极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支边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58团。在建设兵团期间,他被调到团部做宣传工作,除了向《兵团战士报》发稿,给广播站编辑稿件也是他的重要工作内容。回忆起在北大荒的十年,虽然日子艰苦,但是赵颂平却是快乐的。“我的新闻事业从兵团开始,爱情也在兵团开花结果。”赵颂平说,兵团里的知青朋友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风情,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激发了他学习的热情。
1979年,赵颂平回到家乡黄岩,进入黄岩广播站工作。此时黄岩广播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一线新闻工作者,赵颂平有幸见证并参与了这段历程,对广播更是有一份难舍的情感。他先后担任广播站(电台)编辑部主任、电台副台长。
“只有下到基层,与群众接触,才能发现最真实的情况。”赵颂平一直这么认为。没有车,怎么办?他和同事们就坐公共汽车,不通公共汽车的地方就用脚走。赵颂平告诉记者,那时候他们经常去金清、宁溪等边远地区。由于公共汽车只到集镇,偏远的一些小村庄只能靠腿走。“我们累点苦点没什么,就怕耽误新闻。”在赵颂平的记忆里,有一次西部山区一个村着火了,大火差不多烧了整个村子。可是由于交通不便,等他们赶到现场时,火基本被灭得差不多了。“只能报道灾后安置的情况了。”赵颂平惋惜地说。
黄岩的广播事业在八、九十年代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不但从几个人的“站”发展到几十个人的“台”,并且节目也越来越丰富。
赵颂平说,那时候有几档节目在黄岩有比较大的影响力。1985年黄岩电视台正式成立,群众可以看到了当地的新闻,反响非常好;九十年代初,调频广播电台的点歌栏目,一时风靡黄城。“现在想想,这也是一份可贵的情感表达。”赵颂平回忆,后来电视台推出的大型访谈类节目“沟通”和广播电台推出的“私家车957”,都有很大的受众群体。
1997年12月,黄岩人民广播电台、黄岩电视台和黄岩有线电视台合并为黄岩广播电视台。赵颂平也调入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任主任。虽然离开了新闻一线,但他肩上的担子依然不轻。在担任总编室主任期间,他主要负责节目的策划、组织、协调。上级有重大宣传任务,他都要亲自参与协调。
2000年,全国“群星奖”舞蹈大赛在我区举行,黄岩电视台首次进行了现场直播。回顾当年情况,赵颂平到现在还感觉很自豪。他说,广播电视是服务人民的,做广播电视事业一定要有信仰。要当好一个合格的媒体人,就要“吃透两头”。一头吃透中央精神,一头吃透基层实情。“每个媒体人都要坚持做一名合格的参与者、见证者、传播者,用手中的笔和录音机、摄像机,写出心中的信仰,用自己的心来记录伟大时代、反映群众心声、传递正能量。”赵颂平说。
2009年5月,与黄岩广电共同奋斗了三十年的赵颂平退休了。退休后,他仍然一直关注着黄岩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听调频广播,看电视《黄岩新闻》是他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当问起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岩广电事业的发展作何感想时,他感叹:“广播电视的发展也是国家发展的缩影,只有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文化发展了,广播电视事业才能得到快速发展。这发展来自于坚守、来自于创新,更来自于不懈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