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礼堂是一个村居社区的文化地标,也是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美好的精神家园离不开礼堂的管理员。他们承担着礼堂建设、活动组织、日常维护管理等职责。
解桔青是头陀镇元同村文化礼堂管理员、驻堂乡村大使、头陀镇文化礼堂分部文化积极分子。他把礼堂当做自己的家,发挥所长,带动村民,使得该村文化礼堂活动不断、热闹不断、笑声不断,成为凝聚、团结村民的精神文化家园。他记录黄岩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收集村史村情,在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上不懈努力着。
去年,元同村文化礼堂考核在全区领先,在头陀镇排名第一。解桔青还被浙江省委宣传部授予“第三届浙江省‘最美文化礼堂人’荣誉称号”。
礼堂大门常打开 融合新村景美人和
“分水、分水,源远流长,临黄分界于蜿蜒山冈。这里,是我们曾经生活的地方……元同、元同,新建村庄,多村合并于头陀平洋。这里,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地方……”在元同村文化礼堂墙壁上,这首元同村村歌张贴在显眼的位置。村民每每唱起这首歌时,回忆旧家园,憧憬着新村庄的美好未来,他们的“根”虽然不同,他们将有共同的未来。
元同村是移民村,由十几个移民村组合在一起,一部分是长潭水库的移民,另一部分是头陀镇最北部原分水村的移民。文化礼堂建成后,在一次次活动中,村民们从相互认识到互相熟悉,新村庄唱响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新“村歌”。
一开始,文化礼堂的活动并不多,由于原先的管理员在黄岩经商,花在管理礼堂上的时间并不充裕。为了办好礼堂,经过村干部商量,决定由解桔青担任此职。解桔青担任文化礼堂管理员后,每天文化礼堂的大门准时打开,老人们相约一起聊天,孩子们喜欢坐在二楼书吧看书。每周礼堂都有展板展出,把上级工作方针、政策,和镇村有关规定及时宣传到群众中。每当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建党节等重要的节日时,精彩纷呈的节目或者有趣好玩的活动准时在文化礼堂上演,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了让活动更具特色,解桔青编写故事、方言白搭,宣传历史故事、家风家训以及村中勤劳致富、敬老爱幼的典型等;通过“四万工程”点单服务活动,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系列宣讲活动;更有“乡村好声音·梦想大舞台”、民俗礼仪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走进文化礼堂。
活动多了,村民的心更近了。如今的元同村,村民养成爱学习的良好风气,一到农闲,大家就聚集在文化礼堂看书聊天,切磋文化技艺,文化礼堂真正成为了对农民有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的精神家园。村庄的发展越来越好,清一色的蓝白色洋房依次排开,房前屋后种植着不同的绿植,平坦宽敞的水泥路串联着每户人家,所到之处随手一拍都是美丽的新农村图景。
三尺讲台搬进礼堂 身份不同初心未改
“很多村民外出经商,平时村里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小孩,礼堂面向的主体也是他们。”解桔青告诉记者。当上管理员之初,解桔青就在心中计划着在礼堂里开辟出一片属于孩子的天地。为了吸引孩子们走进礼堂,解桔青策划了各式各样有趣的活动,开蒙礼、诵经典、聆听家规家训……精彩的活动打开了孩子们的兴趣匣子,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了礼堂,也喜欢礼堂里的解老师。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元同村文化礼堂举办了一场以“未来充满希望,心灵放飞梦想”为主题的六一活动。这场活动集“爱国主义教育”与“娱乐活动”为一体,十几名小朋友一起唱队歌、做游戏、看电影,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儿童节。
“不学礼、无以立。”解桔青策划的开蒙礼在文化礼堂圈子里小有名气。开蒙礼是古代启蒙教育之初举行的“拜师礼”,既是祖国传统的礼仪习俗,又是当今对孩子一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开篇之笔。“开蒙礼尤其重视礼仪,‘正衣冠’‘崇学问’‘行拜师礼’……各个环节都象征着对学童的美好祝愿,缺一不可。”解桔青说。策划经验丰富的他常受邀于到其他村文化礼堂,担任礼仪活动指导老师,共指导十多场开蒙礼活动。
对于小朋友的事情,解桔青一向来十分上心。有一次他在策划诵读经典活动时,花了大半夜的时间就为了找到适合小朋友读的儿歌。“文化礼堂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让孩子在礼堂活动中学习到书本之外的知识。比如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中了解历史,传承优秀文化。”解桔青说。
每年暑假,“春泥计划”是元同村文化礼堂的必修课。礼堂化身学堂,解桔青再当教师,免费给孩子们辅导作业。“孩子们不用去辅导班学习,在文化礼堂里能做作业,还能相互交流,促进学习。”解桔青说。8月份,元同村文化礼堂“春泥计划”即将开启,解桔青又将义务担任辅导老师。
三尺讲台,三十多年教学生涯,从当老师时的教好每一课,到现在当管理员的干好每件事,为人师表的奉献精神早已深入于心,成为解桔青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
事事不离文化礼堂 闲不下的花甲老人
在担任文化礼堂管理员之前,解桔青当了三十多年教师,曾经在原分水村小学担任数学老师。原分水村25岁到50岁之间的村民大部分都是他的学生。换了新身份,村里人还是尊敬地称呼他为解老师。“解老师很热心。以前村里识字的人不多,需要写对联、画‘喜蛋’、写分书,都找解老师帮忙。”村民老周告诉记者。
2019年,解桔青正式担任元同村文化礼堂管理员,算起来他担任的时间不长。但是从筹备到建设过程中,他一直义务参与其中,为礼堂建设出力。礼堂文化长廊上的村名由来、村庄概况、村庄变迁、姓氏由来……都是他整理的。元同村文化礼堂二楼有个乡贤书吧,这里陈列的书籍全是解桔青一本一本收集的。每回活动,手写横幅已经成为元同村文化礼堂的一大特色。无论大小活动,横幅上贴的全是解桔青手写的毛笔字。
一有空闲,解桔青就骑着三轮车拉着各类公益展板到其他村文化礼堂开展五水共治、垃圾分类、食品安全等公益宣传,深得当地群众的喜爱。作为乡村大使,解桔青当仁不让地担当起了理论政策宣讲员、社情民意收集员、社会舆论引导员、乡风文化传播员和文化活动指导员。
解老师,既热心又很细心,我们礼堂刚刚成立不久,很多事情都不明白,解老师都一一耐心解答。”头陀居文化礼堂管理员牟晓燕告诉记者,最近头陀居文化礼堂正准备启动“春泥计划”,新手上路的她遇到不少难题,在解桔青的帮忙下,一起策划了十几个活动,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解老师还帮助礼堂收集了很多头陀老街历史文化故事,这些资料都是他下村收集来的。”牟晓燕说。
为更好地开展农村文化工作,他得空就喜欢和前辈沟通探讨,虚心向他们学习经验。他与其他礼堂管理员沟通探讨、出谋划策,组建头陀镇政策宣讲团,满怀激情地到各礼堂开展宣讲。2019年下半年,就巡回宣讲了三十多场。宣讲内容包罗万象,有十九大精神、新农村建设、垃圾分类、健康生活等,都是解桔青从新闻、报刊里收集材料加以编排而成。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让村民听得懂、记得住。
记录村情传承民俗 留住乡村的历史印记
“你知道‘头陀’有什么来历么?你知道‘划岩山’有什么故事么?”解桔青津津有味地向记者讲述这些有趣的小故事。平日里,解桔青喜欢骑着摩托车到处走走看看,听听当地人讲过去的故事,用文字记录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这些蒙尘的民间故事、濒临消失的历史记忆,通过解桔青的笔被记录下来。
“我只是想把过去一些特色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记录下来。”解桔青告诉记者。青年时期,他就喜欢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故事,也喜欢写一写小说,他的多篇作品发表于省级以上各类报刊,其中中篇故事《永不凋谢的鲜花》荣获全国中篇故事创作三等奖,另有作品入选《故事会》丛书《校园故事》。
除了担任文化礼堂管理员之外,解桔青还被各村聘请为文化礼堂相关资料搜集人。头陀已建的18家文化礼堂中,他参与收集整理了7家村史村情,还帮忙院桥镇、平田乡等文化礼堂收集整理,这些都是他日积月累的文化成果。由他收集整理的《划岩山传说》收录于黄岩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排保护名录。由他收集的头陀镇镇国庙等4家庙宇故事收集在《一庙一故事》。
收集资料并不只是简单地查查百度、翻翻历史资料,还需要实地考察了解情况。解桔青拿出一本头陀镇林龙新村文化礼堂的资料。三十多张A4纸装订成册,包含村庄的概况、乡贤人物、地名来历等内容。“林龙新村出过一个名人叫童襄。在收集他的资料时,史料时间对不上号。”解桔青说,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经常发生这类问题,需要向当地的老人了解情况,核对清楚。探究历史的过程就像破案,剥茧抽丝,一步步挖掘事实。
收集资料,记录成册,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倒是一点也不觉得累。”解桔青笑笑说,“收集资料跟写文章差不多,需要找灵感。灵感来了,有时候写到半夜。有时候在路上拿出手机写一段。”零零散散的时间加起来,每份资料需要耗费大约半个月。资料成篇后,还有一个富有仪式感的过程。解桔青会工工整整、一字不改地重新抄写一遍,然后送到文印店打印。
“文化对我来说,内在于心,体现的是个人素养;外化于行,是个人行为的升华。”解桔青如是说。现在的他正满怀信心和热情,在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道路上坚定地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