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古墙阴,园荒草木深。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阳心。”宋代诗人刘克庄曾用这样的诗句形容永远朝阳的向日葵。在北城街道东岙村文化礼堂门口,一片错落有致的向日葵尽管已过了最美的花季,但依然傲立青春,就像东岙留给人们的印象:这个传统的村庄正在不断散发崭新的活力。
生活工具当画布
以嫩黄色为主色调,东岙村文化礼堂门口硕大的党徽与成片的向日葵交相呼应。推开一楼房间的大门,文艺小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造型别致的书架墙,仿树根的木凳,连墙上的装饰物都不只是普通的名人名言,而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你知道这些画的画布是什么吗?”东岙村文化礼堂管理员张帅笑着从墙上取下一幅幅圆形的画板。记者惊讶地发现,这个圆扁扁的画板居然是在农村随处可见的斗笠。“墙上的这些画都是孩子画的。”张帅介绍说,“斗笠家家户户都有,孩子在这上面作画既方便,又实用,挂在家里也是美丽的艺术品。”翻开这些“画布”,满满都是孩子的童真。有小鸡啄米图,也有小鸭戏水图,天真烂漫。
除了墙上的装饰,这个不足20平米的房间内大有乾坤。讲台桌的后方挂着一排脸谱,细看竟是画在了瓢上,一个个京剧脸谱栩栩如生,似乎随时可以上台展演。窗台上还放着几只精致的啤酒瓶,可它们早已不是原先的模样,孩子们用巧手将橡皮泥捏出各式各样的图案,贴在啤酒瓶的四周,再用五颜六色的水彩将瓶子装饰得分外可爱,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文化礼堂里的东西很多都是我自己淘来的,这些书有的是村民从家里带来的,有些是村里以前留下来的,都是大家喜欢看的,能让大家一踏进文化礼堂就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张帅说,森系、艺术,这是东岙村文化礼堂留给人们最大的印象。
温暖课堂绽新颜
“文化礼堂的创建,能让村里的老人有去处,更能让孩子在画画等艺术创作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接受‘美学’教育,这些都是我们的初衷。”谈到创建理念,东岙村村委会主任陈金换与张帅的想法不谋而合。
7月15日上午,暖暖的阳光斜斜地照射进东岙村文化礼堂,十几个孩子端正地坐在别致的课桌前,一笔一划认真地完成暑假作业。在他们身边,5名村里的党员志愿者不时指点着孩子的错题,耐心细致地讲解着,画面恬静而温馨。张帅告诉我们,这样温暖的一幕幕每天都在上演:“孩子暑期独自在家并不安全,家长也无法时刻陪伴,文化礼堂是很好的平台,能让孩子在这里和小伙伴们一起做作业,玩游戏,也是很有意义的。”
而这种温暖的传递不单单只有暑假,每晚7点至9点,礼堂里都能传来“沙沙”的写字声,孩子们在完成学校作业后,都会开心地去书架墙挑选喜欢的课外书,安静地坐在一旁阅读。
每周四晚,书法老师陈士春都会应邀义务为村里的孩子上书法课,一个个从孩子手中流出的原本生涩的汉字渐渐蜕变得光滑自然。到了周六晚就是孩子最喜欢的“电影时间”,文化礼堂会迎合大众的口味,选取老少皆宜的电影,村民们搀着老人,牵着小孩,一起来享受这怡然自得的时光。周日上午,孩子们又会聚集到文化礼堂,拿起五彩画笔,描绘心中的世界。“我很喜欢张老师的画画课,她还会带我们出去写生,画葡萄,在日用品上作画,爸妈都夸我画得好。”东岙村8岁的谢雨涵开心地说。
村训传承落实处
在文化礼堂的墙壁上,东岙村训“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信为本、善为美、和为贵”几个大字异常醒目。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培育一方文化。东岙村位于黄岩东北面,三面环山,全村人口851人,户数共计257户,耕地面积380亩。近几年来,该村在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的领导重视和指导下,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以“优化、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洁化”为重点,开展了村庄整治,已形成了村庄家家户户住新房,道路纵横交错,环境整洁美观、景色怡人,社会风气良好,人民生活富裕健康的局面。东岙村正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2015年底,东岙村成功建成了以家风家训为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村民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文化地标”,按照“为民、利民、便民”的要求,文化礼堂配置了群众急需的文化设施,增添了休闲娱乐场所,制作了内容丰富的展示展览,充分展现了东岙村优美的环境、悠久的文化传承以及浓浓的乡愁。
据了解,东岙村文化礼堂不仅仅是老人孩子休闲学习的平台,也是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好去处。每月20日是东岙村的党员活动日,党员们都聚集在一起,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传达党的中心任务,宣传核心思想。“我们会通过练习‘廉政’书法、党员带头打扫河道、种植象征廉洁阳光的向日葵等形式,将党员的宗旨和承诺践行到实处。”东岙村党支部书记尹岳富说。
“我们将进一步管理好、使用好文化礼堂,把文化礼堂打造成弘扬主流价值的新平台、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载体、展示村庄形象的新窗口、农民文体活动的主阵地,使之真正成为村民的‘文化殿堂、精神家园’。”陈金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