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街道三坦村文化礼堂小记
“以前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村庄的历史,现在通过文化礼堂把村庄历史都写了下来,我们可以在这里一目了然。”在高桥街道三坦村文化礼堂里,村民陈荷林说。
三坦村位于高桥东南部,距高桥街道办事处所在地约五百米,店佛线、沈海高速(G15)及便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三坦村文化礼堂便位于该村中心,自从建立以后,不断传承村庄历史,弘扬六尺文化,成了村民的“精神家园”。
传达政策好平台
车子开进三坦村,记者一眼就能看到“三坦村”三个字和党徽一起树立在一幢二层楼房子的顶部,下面红色的“文化礼堂”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这里以前是老年活动中心,也是我们村的中心位置,村民活动比较集中,是建文化礼堂的好地方。”三坦村党支部书记陈明照告诉记者,当时大家都觉得应该把这么好的地理位置用起来,而且建了文化礼堂后方便村民活动。
“三坦村建文化礼堂以前,村民们看到其他村建了文化礼堂,都觉得好,期望自己村里也能有一个,一直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建,对建文化礼堂的呼声很高。”高桥街道宣传委员吴俏俏说。
在村民们的千呼万唤和村干部们的努力之下,三坦村文化礼堂于去年六七月始建,当年11月完工。“以前村民文化活动很少,文化礼堂建成后,村民们都很兴奋。”陈明照说,文化礼堂的使用频率很高,很受村民们的欢迎,高桥街道的侨务工作站也放在这里。
走进文化礼堂,出现在眼前的便是六尺礼堂,讲台的背后,一左一右分别贴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我们高桥街道有位老艺人胡从德,他常常到三坦村文化礼堂,利用六尺礼堂这个平台,通过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融合进去,传达给村民。”吴俏俏告诉记者,1月8日,他就结合“消防安全”进行宣讲,来提高该村村民们的安全意识。
如今,该村每个月8日的党员学习会也放在文化礼堂里开,这不仅让党员们有了一个舒心的场所,还让他们在文化气息浓厚的文化礼堂里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发挥自己的作用。
“文化礼堂还是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理论主张的平台。”高桥街道组织委员卢阳告诉记者,上次关于养老保险的政策,就是在文化礼堂里为村民释疑解惑的。
传统文化助传承
在文化礼堂的一侧,有一条小巷,宽六尺,小巷一侧的墙上,书有“六尺巷”“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条“六尺巷”就是三坦村文化礼堂的“灵魂”。
六尺巷讲述了一段历史典故:清康熙年间,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老家亲人与邻居吴家因土地纠纷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张家人写信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回信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到信后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形成了著名的六尺巷。
“三坦村邻里和谐,村干部之间关系也都很好,有相互礼让的传统,让人想到了六尺巷的故事。”吴俏俏告诉记者,时任高桥街道宣传委员,现任组织委员的卢阳提出六尺文化这个概念的时候,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大家纷纷叫好,并一次性通过这个决定。
在高桥街道螺屿村,还有一个以家风家训为主题的文化礼堂。“六尺文化也是家风家训的一部分,当时我们就有想到这个主题,和三坦村的情况很符合。”卢阳告诉记者,如果大家都能做到相互礼让,相互包容,整个社会就会很和谐。六尺文化,也是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引导村民,倡导礼让精神。
三坦村原叫三潭村,有四个行政组,分别为桥头、前岸、后岸、后洋。那三潭又是怎么来的呢?在文化礼堂里,清楚地写着:“原老戏棚前有一个湖潭,因上山水排入湖潭,中间有条小河,造起小桥到后岸后洋去经过小桥,就叫桥头,湖内水排入河内,河南石叫前岸,河北石叫后岸,桥头、前岸、后岸三组是三角形,取于三中间是潭,取名三潭。”
“这些资料都是我们一点一滴整理出来的。”吴俏俏告诉记者,村里的历史,老人们都知道,一代代相传,有一些由老干部手写,再整理成文字。其中退伍军人的资料,为避免出错,还到区武装部核实,长寿老人的资料也和村干部们多次确认,即时调整。
笑脸墙上展幸福
沿着楼梯往二楼走去,左侧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聊斋志异》《唐诗三百首》《鲁迅散文集》……而这只是文化礼堂的其中一部分藏书,在文化礼堂的二楼,还有一个书吧。文化礼堂里藏有七百多本书籍,种类丰富,有科技类、娱乐类、文化类等,应有尽有。村民们可以在这里享受知识的“沐浴”,提升自身的修养。
“以前村里也没有个像样的活动中心,我们想看书,想玩都没地方去,文化礼堂让我们有了看书娱乐的好场所。”村民陈荷林今年56岁,他说,文化礼堂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有时间会常常来文化礼堂看看,晚上来得比较多一点,通常都是看科技生活方面的书,这些有关我们农村生活的知识,我们都很喜欢看,对我们的生活也很有帮助。”
来到二楼,一眼就能看到一堵“笑脸墙”。“欢颜沐春风,喜笑谐百世。”看到村民们满满的笑容,就像看到了他们满满的幸福。
“我们村民们对文化礼堂的喜爱都体现在这里了。”陈明照笑着指着“笑脸墙”告诉记者,这些笑容里,有农作的笑容、有子孙抱怀的笑容、有行走时的笑容,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他们由衷的笑。
“我们特意找了沈利亚摄影名家工作室推荐了一位摄影家来村里拍照,和村民们一说,他们都很热情,很高兴,只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把当时在村里的村民们都拍了。”陈明照告诉记者,他们拍了八九十张,最终选出六七十张组成了这堵展示着村民们满满幸福感的“笑脸墙”。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文化礼堂管、用、育文章,加强礼堂管理员、文体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礼堂管理制度,积极开展教育培训、礼仪民俗、文化体育、志愿服务活动,让农民群众在文化礼堂‘身有所憩’‘心有所寄’,利用农村文化礼堂这一平台,保护好文化根脉,让乡愁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回忆。”吴俏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