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业
黄岩县的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温黄平原地广土肥,很适宜水稻栽培,自古就有“温黄熟,六县足”之称。黄岩县除部份山区农民栽种杂粮以外,大部份都以大米为主食,而且尚有余粮外运。自从西江闸建成以后,扩大了东南乡水稻田的灌溉面积,促进了我县的粮食增产,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黄岩蜜桔一向驰名国内外,环城二十里内大面积培植桔园。特别是澄江两岸的桔子,皮色鲜艳,果肉香甜,畅销于各大城市,为黄岩县主要的经济收入。旧社会柑桔的产销极不合理,广大桔农遭受到严重的剥削,经营外销完全被几家桔栈所垄断。常言道:“桔商本轻利重,只要备好绳、纸、钉,就可以做大生意,发大财。”看他们的经营办法,确实如此:桔栈的老板高高在上,常驻上海,探听桔价涨落行情。他们在桔熟之前,有很多跑腿四出桔区。他们很有一套本领,能乘桔农急于用款之机,估计园中桔子产量,开价向桔农“判桔”。只要先付少数定钱,一到桔子黄熟,就来人摘桔做箱。凡是老牌子的桔栈,不用再付分文,就可以直运上海,先卖后付,全凭信用,毫无保证。有时园户眼看桔子在树头黄熟,不得不摘,还要向栈家说情,争先接受空头支票。如果这批桔子运到上海,行情看涨,桔栈家就能按价付款。如果因上海到货堆积,突然降价不能获利,对不起辛勤劳动的桔农了。往往桔栈拖延不付欠款。或是拿出几只金戒子,以价值二十元的抵作一百元。他们旅居上海不回,逍遥法外,桔农无可奈何,只好忍痛了事,自怨命苦。黄岩除大宗的鲜桔出口之外,还有副产品的加工。如青桔可制桔饼,桔皮可采桔络,刨桔红,桔葚(刚结实的小桔子,掉落地上)也可作药用,这些都是黄岩外销的土特产。水果类还有枇杷,杨梅、梨子、桃、梅,李等等均有零星种植,产量不多,只能供应本县。
北乡、西乡山区,出产许多毛竹笋。离城较近的,可以肩挑到北门山地货行里出卖。春笋旺盛时,也有许多商人收购,转运上海。远在乌岩之上的深山竹笋,因交通不便,大多是就地煮制笋咸后,装篓下运。笋咸素净可口,很受城市居民的欢迎,有助于山区贫民的经济收入。山里人也有用嫩竹为原料,以水碓捣制纸浆,做成迷信纸下运销售,亦有一笔收入。那时黄岩也曾生产过清水竹笋的罐头,他们是利用洋油行回收的廉价油箱,制成大听罐头(每听约重30市斤),销售给上海的菜馆。这种能动脑筋应用比较先进的方法,进行农产品加工,可以说是黄岩县罐头食品工业的先声。山里也有一些猎户,能用火枪射击野生禽兽,如野猪、鹿、雉鸡等时有所获,所以黄岩也有小量的毛皮输出。
西乡山区还出产大宗竹、木、柴、炭。主要是由宁溪、小坑、柔极三港放筏至潮济,再装“潮济舶”下运黄岩或海门。也有一部份编成长筏,往往首尾相连有数里之长,由桥头王进闸,经南官河直运路桥。所以在黄岩、路桥开设了许多树场,代客销售木材。千百年来,西乡山区的人民,就以此维持温饱。但是穷困的山民,在旧社会仍然受到当地的把头恶势力的摧残,大片山林都被他们占有。砍伐森林,成批卖树的人,却不是五代种树的人。山民只能得到一点伐木、烧炭、砍柴以苦力换取的微薄收入。所以他们个个都是身穿破烂的老布衣,严冬腊月,只好砍柴生火以御寒,连买盐的钱都没有。因此,有些人挺而走险,结队去产盐区肩挑私盐,绕道深山冷谷,到仙居贩卖,谋取小利。往往又在中途遇到缉私兵。山区也有小量的茶叶生产,每户都有几棵,未见成片条种的茶园。到春茶上市,城里也有几家商人收购。但因本县无制茶设备,只能将粗茶转运上海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