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法》将改变什么?

《慈善法》9月1日起施行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主席令,《慈善法》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依据该草案,今后个人不能发起公开募捐,但当人们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筹款才是合法的呢?答案是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是中国首部慈善法,该法对慈善活动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在规范慈善组织设立运营、慈善财产来源和使用、开展慈善服务、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等方面作出规定,明确每年9月5日为“中华慈善日”。该法的制定标志着中国依法扶危济困,开启全新“善时代”。

[详细]

个人为何不能发起公开募捐?

这并不是中国《慈善法》特有的规定,世界各国也都是如此规定。该条法规的法理源于个人财产不可分离。

募集来的财产进入个人所有权范围以内,个人就对它有充分的支配权利,外人难以对善款进行有效监督。而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在使用募捐财产时就无法“任性”,它需要严格遵照机构章程、相关制度规定,并按要求进行信息公开披露,从而规避风险。

另外,《慈善法》虽明令禁止个人不得开展公开募捐,但同时也规定了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显然,《慈善法》又为个人参与慈善提供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详细]

个人公开募捐≠个人求助

《慈善法》规定的公开募捐,是指为公益目的而开展的面向社会公众筹集财产的行为。公益目的指以不特定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的。简单来说,为一个特定的人发出求助筹款信息,属于个人求助行为;如果为一群不特定的人进行公众筹款,则属于公开募捐行为。

而个人救助是自然法赋予人的天然的权利,不在《慈善法》的调整范围内。所以《慈善法》规定个人不可以公开募捐,但是并未禁止个人求助。此外,对给予个人求助行为的支持,《合同法》称为赠与,亦即求助者和救助人之间你情我愿的行为。

[详细]

慈善法制定 为合法募捐保驾护航

慈善法一经制定发布,便细致入微。捐款人有权知道钱被捐到哪里,作何用途,是否捐赠到实处,此举让想献爱心的人敢于捐、放心捐、主动捐,有目的的捐。

曾几何时,面对社会上,无论个人或组织发起的募捐,大家都不免心生想法,打起问号:募捐的真实性,募捐的合法性,这些是否经得起监察,能否经得起审核?而慈善法的制定,让意欲捐款奉献爱心的个人或企业敢于主动捐,如果想一究到底,捐的一分一厘去处都可以知晓。

法律的制定实施,是为了确保该项事业的正常运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当然还要打击违法、假冒募捐的存在。

[详细]

为什么要把慈善写进法律?

有人问,慈善本属自愿行为,为什么要还要立法呢?对此,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作品《慈善法九大看点》的回答是:慈善法可以让捐赠者得到更好保障,让求助者有章可循,让欺诈行为受到惩处。

不知从何时起,微博、朋友圈里也充盈着各类募捐信息。慈善法草案规定,个人不得采取公开募捐方式。确有需要者,可以与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募得的款物也会由慈善组织管理。

[详细]

扩展阅读

更多话中音

  • "

    慈善法不只是“慈善界”的事,更是公众的事。

    "

  • "

    慈善事业的健康运行,需要法律保障。愿从今每一份善良的心意都不被辜负,每一个作恶的妄念都得到束缚!

    "

  • "

    慈善法的出台伴随了很多争议,在这几天审议的过程中媒体还有公益组织关注特别多。关注度高说明是好事,未来关注公益领域也更多了。

    "

更多往期回顾

精品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