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的变迁

21世纪:年货求“精” 过法求“新”

进入21世纪,市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采购年货的急切心情变淡,锦城各大商场超市,都开辟出“年货大街”,想买什么集中到一家,大都可以一站式购齐。打开一家购物网站的年货卖区,四川的腊肉、腊肠、酸菜,新疆的和田枣,金华的火腿,铁岭的榛子……各地特色年货都可以“一网打尽”。这些特色年货,少则几元一斤,多则十几元、二十几元一斤。

[详细]

上世纪九十年代:向“穿”和“用”转型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商品市场的变化更大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年货的菜篮子也越来越丰富,除夕夜的餐桌上不再是曾经的老三样,鱼、肉、蛋,也增加虾、蟹等海鲜,还有一些南方的“细菜”。送礼也不再送副食了,都是档次高点的烟酒。逛商场、到菜场买年货成为人们的首选

[详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货不离“吃”

那个年代除了凭票买年货,还有很多“自产”的年货。王女士回忆道,小时候家里从春天开始养几只小鸡崽儿,全家人一年里跟着忙活,孩子们放学剁鸡食,父亲做鸡笼,冬天里为了让母鸡多产蛋,母亲在鸡笼里放上灯泡增加采光和温度。春节前,父亲将养了一年的鸡杀掉,虽然解了馋,但还有点心疼。除了食品,过年时王女士还能得到一件新做的棉袄罩,花色的,喜庆。

[详细]

盘点年货30年健康变迁

20世纪80年代:必备年货:猪大油、高糖点心

20世纪90年代:必备年货:鸡鸭鱼肉样样俱全,可乐薯片很受欢迎

2013年:必备年货:鱼虾、有机蔬菜、粗粮、水果、坚果

[详细]

年货的历史根源

古代年货:古代交通不方便,物资比较缺乏。为了一年一度的春节欢乐,家家户户在节前10天左右准备年货。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古时人们把办年货叫赶集,就是大家约定俗成地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俗称,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一般在旧历新年前腊月二十五。年货的品种有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等。

[详细]

扩展阅读

更多话中音

  • "

    如今,物质生活是富足了,可年味却感觉越来越淡了。也许是我长大了,也许是社会变化得太快,儿时的那份年味,犹如池塘里泛起的点点涟漪,记上心头。

    "

  • "

    过年不要暴饮暴食,要有所节制,尽量做到炒菜油盐少放点、口味别咸清淡点、戒烟限酒自觉点、鲜菜水果多吃点、肥肉荤油少吃点、开水牛奶多喝点、身腰腿脚勤动点、休息睡眠充足点、出门安全注意点,这样才能过一个健康年。

    "

  • "

    以前一方面是手里没多少钱,只能多囤积点便宜年货,另一方面也是商店少,除了大集就没有地方可买了。现在买东西方便,囤货没必要。

    "

更多往期回顾

精品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