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海外游学,值吗?

“看上去很美”:重游轻学问题突出

“游学,最大的目的应该建立在同龄学子的交流之上,让学生走出去,感受一下各国的文化氛围,与同龄人同吃同住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游学目的。”这是大多数家长的心声,然而很多参加过游学的学生和家长,都用“坑”这个字来作为概括。

一边是孩子们“贪玩”的想法,一边是家长“望子成龙”的意愿,一些游学机构正是抓住了这两种心态的偏差。

最终结果是,孩子们蜻蜓点水式的经历普遍让家长们对半个月左右人均花费了三五万元的游学失望不已,对游学的投诉也逐渐增多,“大学游变成校园游”、“英语得不到提高”、“游学变购物”等质疑声不绝于耳。

[详细]

选择游学不盲目不随从

游学的目的是“学”,过早游学脱离了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点,难以达到游学的真正目的。因此,在搞清楚何为游学、何时游学、游学何为的基础上,不妨再冷静地思考:我们的孩子是否需要海外游学?

一旦决定出国游学,学生和家长就必须做足行前功课。选择游学线路前,一要看课程安排,是不是真正做到了游学兼顾,还是只有观光游览没有学,或者“学”的内容不够到位;二看安全保障,组织机构是否具备相关资质,是否购买保险等;三看孩子兴趣,孩子的兴趣和所要去的目的地、游学营的主题是否吻合,首先保证孩子有积极的学习心态,主动学习的孩子收获更多。

[详细]

不过分夸大游学教育意义

不可否认,孩子到国外游学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但不必过分夸大海外游学的教育功能。一些中介过分夸大国外教育成效,只会给学生带来误解,事实上,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到国外后,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多。

有的父母觉得把孩子带到国外去看看国外的学校如何,孩子回来就会好好学习,结果有的孩子去国外看了以后,反而学习兴趣降低了。因为国外很多学校学生上半天课,其余半天,学生都是在运动或者发展兴趣爱好,中国学生去了之后因为只看到表面现象,很多人很震撼,回来反而不想上学了。

[详细]

游学市场的监管和引导处于半真空状态

当前因监管不力及家长与学生在选择游学项目时缺乏理性,从而导致“游而不学”或“游多学少”乱象,严重影响了游学市场的规范发展。

从目前游学市场分割来看,除了教育机构和旅行社占据大部分市场之外,还有不少民间自发行为,组织方更是良莠不齐,且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游学内容的监管和引导也几乎处于半真空状态。

业内人士指出,对游学行业和市场的监管,目前主要是工商和旅游部门负责,教育部门话语权还比较弱。尽管已经有一些文件出台,但真正实现对游学市场教育内容的监管尚有“一定距离”。

但是,在游学引导上,也有一些国际上的成熟做法可以借鉴。比如美国游学夏令营中,领队老师须参加相关资质培训并持证上岗。而日本则要求主办单位必须在游学前做好活动规划,阐明活动目的和预期教育成效,务必在出行前做好学生安全教育。

[详细]

就算家长知道这是“坑”,恐怕还是会掏钱

其实很多家长都知道海外游学会有“坑”,但最终仍然会选择掏钱。

第一是因为游学在不少大城市已经成为一种“刚需”,家长送孩子海外游学,大多出于两种心态:一是增长见识、提高能力;二是为孩子留学做准备,储备海外经验。

第二则是因为家长很难拒绝学校和孩子。《广州日报》曾报道,南京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成绩在班上排名前十,班里在暑假组织一场游学活动,只有前十名才有资格参加,老师对这个孩子说:“你爸妈知道你有资格参加这个游学团,一定很高兴,肯定会支持你的。”家长则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参加,两周要花费三万余元;如果不参加,又怕伤了孩子的心。最终,这位家长还是花钱让孩子参加了游学活动。

[详细]

扩展阅读

更多话中音

  • "

    游学的确可以让人开眼界、长见识,但一些中介过分夸大国外教育成效,只会给学生带来误解,事实上,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到国外后,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多。

    "

  • "

    整个中国游学市场目前的状态可以用一个“乱”字来形容,一个原因是国家目前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指导,整个市场处于无序管理的状态。

    "

  • "

    海外游学从实际效果来看,往往名不副实,“游”大于“学”,甚至只“游”不“学”。

    "

更多往期回顾

精品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