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相亲”就能门当户对?

【正方】 自己迷茫时,当个参考也无妨

一切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它合理的成分,或者和时代的发展有关、或者符合了某种需求,所以很难用好坏来判断。就好像婚姻,婚姻是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诞生的,有人因它而获得了幸福,也有人为此遭遇悲剧,能因此判断婚姻的好坏吗?

很多时候,婚姻并不是纯粹感性的,而是感性和理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多数人都是在综合考虑之后才做选择和决定。当然这不是说综合考虑了就没有感性,只是纯粹依靠感性,一见钟情不及其他的毕竟是少数。既然多数人是综合考虑,那么大数据就是有帮助的。

大数据也一样,它可以衡量一切,选择最符合某个标准的人,但就是不爱。所以,我认为,对大数据,不必拒绝,也不宜依赖。大数据确实可以作为一个辅助,但谈恋爱、结婚,还是要自己把握,大数据帮助人分析是一件好事,但也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完全依靠它。

[详细]

【反方】没什么帮助,还可能泄露隐私

谈大数据相亲,首先想到的,不是婚恋方式的问题,而是隐私问题。在任何社会中,把自己的数据放置在公共领域中,人人分析,都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很容易出现隐私外泄的问题。

因为传统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对私权利的保护程度都处在不足的状态,相应地,许多人的个人隐私意识也比较淡薄,不太注重隐私权,觉得“事无不可对人言”,别人知道也就知道了。

年轻人通过这样的形式相亲,把自己的隐私拿出来任人分析,等于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完全透明的人,如果信息外泄,很可能给个人带来很大的烦恼。一个人在网络上浏览的足迹,就如心理咨询的档案一样,都是隐私中比较核心的部分,不可能随便让别人看。

[详细]

【大数据看相亲】月入8000-10000元的男士最受欢迎

根据国家民政局最新数据,目前我国单身成年人已经超过2亿,其中未婚的达1.4亿人,20-24岁年龄段最多有8320万人,25-29岁的也有3890万人,尤其是25-44岁单身男占比超过60%。

月入8000-10000元的男士最受欢迎,占比达58.37%,而更低或更高的都在20%左右。

[详细]

【大数据看相亲】20-29岁人群占比最高

年龄分布中,20-29岁人群占比最高,为41%,但与此同时,30-39岁人群的占比为40%,仅有1%的差距,充分说明20-39岁是“被相亲”的重点关注对象。

在性别分布中,男性占比78%,女性为22%,则显示与一般人们观念中“剩女”遭受“被相亲”压力更大的观感不同,男性更愿意坦率在网上吐槽和分享压力,而女性则不太愿意公开在网上讨论这一话题。

[详细]

【大数据看相亲】“相亲”压力最大集中在北上广深

春节期间最为感受到“相亲”压力的人群,按城市排名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按省域排名则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华南地区,都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详细]

扩展阅读

更多话中音

  • "

    大数据匹配婚恋对象就像常说的“门当户对”,所不同的是以往主要看双方的家庭条件,而大数据则加入了很多其他参数。婚姻固然需要权衡掂量,但绝不能处处算计。

    "

  • "

    大数据相亲同样存在诸多弊病,在个人信息经常被泄露,信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形下,婚恋交友平台采集用户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本身就是一个重大隐患。

    "

  • "

    高达80.0%受访单身青年认为大数据平台能提供高效便捷的婚恋交友通道。

    "

更多往期回顾

精品栏目推荐